【公關組】聽聲監測 興大團隊保育瀕絕物種豎琴蛙
更新時間:2021-11-23 07:59:32 /
張貼時間:2021-11-19 11:02:00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1,827
豎琴蛙(Nidirana okinavana)因求偶鳴叫聲似琴聲而命名,在臺灣被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滅(Endangered)的物種,更是台灣紅皮書裡唯一被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蛙類。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全球變遷中心莊銘豐助理教授在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的經費補助下,與林業試驗所的聲音遙測資料結合,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進行監測,藉此了解豎琴蛙的繁殖行為,並觀察棲地環境變化對該族群的影響。
全球氣候因人為活動的發展而急遽變遷,對生態、氣候系統造成莫大衝擊,棲息地的喪失也使得生物多樣性快速流失。其中,兩棲類因具有通透性的皮膚以及須經歷水陸兩階段的生活史,相對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面臨極大的滅絕風險。
莊銘豐表示,豎琴蛙在全球的數量非常稀少且分布的範圍狹隘,目前被發現的分布地局限於南投縣魚池鄉和日本的八重山群島。豎琴蛙需要以沼澤的軟泥地築窩繁殖,這種特別的棲地使得牠們的分布相當侷限,且容易因環境變遷或人為活動造成棲地改變而對族群造成影響。
春夏為豎琴蛙的繁殖季,鳴叫活動約從3月中開始持續到9月中,雄蛙會在爛泥巴裡挖出泥洞,在裡面鳴叫求偶,雌蛙受到吸引就會鑽到洞裡與雄蛙配對產卵。但今年一直到5月臺灣非常乾旱,沒有營造出適合的棲地環境,使得豎琴蛙的繁殖行為明顯延遲。後來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研究員協同當地蓮華池研究中心人員緊急引入水源,才讓豎琴蛙的繁殖活動在5月下旬順利恢復,顯見環境的變動對豎琴蛙繁殖活動有很大的影響。
據此莊銘豐也指出,持續的嚴密監控才能確保族群狀態改變時,讓管理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掌控,並作出合適的應對的措施。目前結果發現監測中的三個豎琴蛙棲地中,有個以往有豎琴蛙活動的棲地在近十年已經聽不到鳴叫聲,推測是原本的泥沼棲息地變成溪流行水區所致。另外從物候學的分析發現,豎琴蛙在比較溫暖、降雨較多、風速較低的狀況下鳴叫較活躍。研究團隊透過監測鳴叫週期,可了解其活動狀態,如每年繁殖高峰期的時間,或是環境變化,如雨量、氣溫與人類活動,如何影響豎琴蛙的活動模式,並評估豎琴蛙的族群狀態是否健康。另外莊銘豐也建議,開創更多適合豎琴蛙的棲地,會有助於該物種保育與分布範圍的拓展。
近年保育意識逐漸抬頭,保育人才的培訓也變得十分重要,在這次結合企業、公部門及研究單位的監測研究機會中,不僅僅可以對生存受脅的物種進行保育上的經營管理,更可培訓大學生的生態保育專業技能,並將研究資料轉變成生態知識與大眾分享,讓大眾對自然環境的保育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豎琴蛙因求偶鳴叫聲似琴聲而命名,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全球變遷中心莊銘豐助理教授在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的經費補助下,與林業試驗所的聲音遙測資料結合,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進行監測,藉此了解豎琴蛙的繁殖行為,並觀察棲地環境變化對該族群的影響。
中興大學表示,豎琴蛙在台灣被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臨絕滅的物種,更是台灣紅皮書裡唯一被列為極危的蛙類。
莊銘豐表示,豎琴蛙在全球的數量非常稀少且分布的範圍狹隘,目前被發現的分布地局限於南投縣魚池鄉和日本的八重山群島。
春夏為豎琴蛙的繁殖季,鳴叫活動約從3月中開始持續到9月中,雄蛙會在爛泥巴裡挖出泥洞,在裡面鳴叫求偶,雌蛙受到吸引就會鑽到洞裡與雄蛙配對產卵。但今年一直到5月台灣非常乾旱,沒有營造出適合的棲地環境,使得豎琴蛙的繁殖行為明顯延遲,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研究員協同當地蓮華池研究中心人員緊急引入水源,才讓豎琴蛙的繁殖活動在5月下旬順利恢復,顯見環境變動對豎琴蛙繁殖活動有很大的影響。
莊銘豐指出,持續的嚴密監控才能確保族群狀態改變時,讓管理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掌控,並作出合適的應對的措施。
目前發現監測中的3個豎琴蛙棲地中,有個以往有1處豎琴蛙活動的棲地在近10年已經聽不到鳴叫聲,推測是原本的泥沼棲息地變成溪流行水區所致。
另外從物候學的分析發現,豎琴蛙在比較溫暖、降雨較多、風速較低的狀況下鳴叫較活躍。
研究團隊透過監測鳴叫週期,可了解其活動狀態,如每年繁殖高峰期的時間,或是環境變化,如雨量、氣溫與人類活動,如何影響豎琴蛙的活動模式,並評估豎琴蛙的族群狀態是否健康;莊銘豐建議應開創更多適合豎琴蛙的棲地,將有助於該物種保育與分布範圍的拓展。
豎琴蛙(Nidirana okinavana)因求偶鳴叫聲似琴聲而命名,在臺灣被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滅(Endangered)的物種,更是台灣紅皮書裡唯一被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蛙類。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全球變遷中心莊銘豐助理教授在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的經費補助下,與林業試驗所的聲音遙測資料結合,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進行監測,藉此了解豎琴蛙的繁殖行為,並觀察棲地環境變化對該族群的影響。
全球氣候因人為活動的發展而急遽變遷,對生態、氣候系統造成莫大衝擊,棲息地的喪失也使得生物多樣性快速流失。其中,兩棲類因具有通透性的皮膚以及須經歷水陸兩階段的生活史,相對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面臨極大的滅絕風險。
莊銘豐表示,豎琴蛙在全球的數量非常稀少且分布的範圍狹隘,目前被發現的分布地局限於南投縣魚池鄉和日本的八重山群島。豎琴蛙需要以沼澤的軟泥地築窩繁殖,這種特別的棲地使得牠們的分布相當侷限,且容易因環境變遷或人為活動造成棲地改變而對族群造成影響。
春夏為豎琴蛙的繁殖季,鳴叫活動約從3月中開始持續到9月中,雄蛙會在爛泥巴裡挖出泥洞,在裡面鳴叫求偶,雌蛙受到吸引就會鑽到洞裡與雄蛙配對產卵。但今年一直到5月臺灣非常乾旱,沒有營造出適合的棲地環境,使得豎琴蛙的繁殖行為明顯延遲。後來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研究員協同當地蓮華池研究中心人員緊急引入水源,才讓豎琴蛙的繁殖活動在5月下旬順利恢復,顯見環境的變動對豎琴蛙繁殖活動有很大的影響。
據此莊銘豐也指出,持續的嚴密監控才能確保族群狀態改變時,讓管理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掌控,並作出合適的應對的措施。目前結果發現監測中的三個豎琴蛙棲地中,有個以往有豎琴蛙活動的棲地在近十年已經聽不到鳴叫聲,推測是原本的泥沼棲息地變成溪流行水區所致。另外從物候學的分析發現,豎琴蛙在比較溫暖、降雨較多、風速較低的狀況下鳴叫較活躍。研究團隊透過監測鳴叫週期,可了解其活動狀態,如每年繁殖高峰期的時間,或是環境變化,如雨量、氣溫與人類活動,如何影響豎琴蛙的活動模式,並評估豎琴蛙的族群狀態是否健康。另外莊銘豐也建議,開創更多適合豎琴蛙的棲地,會有助於該物種保育與分布範圍的拓展。
近年保育意識逐漸抬頭,保育人才的培訓也變得十分重要,在這次結合企業、公部門及研究單位的監測研究機會中,不僅僅可以對生存受脅的物種進行保育上的經營管理,更可培訓大學生的生態保育專業技能,並將研究資料轉變成生態知識與大眾分享,讓大眾對自然環境的保育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興大聽聲監測豎琴蛙影片:https://youtu.be/Ogjfif6g9eE
豎琴蛙(Nidirana okinavana)因求偶鳴叫聲似琴聲而命名,在台灣被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滅的物種,更是台灣紅皮書裡唯一被列為極危的蛙類。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全球變遷中心莊銘豐助理教授在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的經費補助,與林業試驗所的聲音遙測資料結合,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進行監測,了解豎琴蛙的繁殖行為,觀察棲地環境變化對該族群的影響。
莊銘豐表示,豎琴蛙在全球的數量非常稀少且分布的範圍狹隘,目前被發現的分布地局限於南投縣魚池鄉和日本的八重山群島。豎琴蛙需要以沼澤的軟泥地築窩繁殖,這種特別的棲地使得牠們的分布相當侷限。
今年一直到五月臺灣非常乾旱,沒有營造出適合的棲地環境,豎琴蛙的繁殖行為明顯延遲。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研究員協同當地蓮華池研究中心人員緊急引入水源,豎琴蛙的繁殖活動在五月下旬順利恢復。
研究團隊透過監測鳴叫週期,了解其活動狀態,如每年繁殖高峰期的時間,或是環境變化,如雨量、氣溫與人類活動,如何影響豎琴蛙的活動模式,評估豎琴蛙的族群狀態是否健康。莊銘豐建議,開創更多適合豎琴蛙的棲地,有助於該物種保育與分布範圍的拓展。
豎琴蛙在台灣被公告為第2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中興大學研究團隊針對鳴叫聲進行監測發現,一處有豎琴蛙活動的棲地在近10年已聽不到鳴叫聲,建議開創更多適合棲地。
豎琴蛙因求偶鳴叫聲似琴聲而命名,在台灣被公告為第2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也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滅的物種,更是台灣紅皮書裡唯一被列為極危的蛙類。
中興大學今天發布研究成果報告指出,興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莊銘豐在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的經費補助下,與林業試驗所的聲音遙測資料結合,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進行監測,藉此了解豎琴蛙的繁殖行為,並觀察棲地環境變化對該族群的影響。
莊銘豐表示,豎琴蛙在全球的數量非常稀少且分布的範圍狹隘,目前被發現的分布地在南投縣魚池鄉和日本的八重山群島。豎琴蛙需要以沼澤的軟泥地築窩繁殖,這種特別的棲地使牠們分布相當侷限,且容易因環境變遷或人為活動,造成棲地改變對族群造成影響。
春夏是豎琴蛙的繁殖季,鳴叫活動約從3月中開始持續到9月中,雄蛙會在爛泥巴裡挖出泥洞,在裡面鳴叫求偶,雌蛙受到吸引就會鑽到洞裡與雄蛙配對產卵。
莊銘豐指出,由於今年初到5月台灣非常乾旱,沒有營造出適合的棲地環境,使得豎琴蛙繁殖行為明顯延遲。後來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研究員協同當地蓮華池研究中心人員緊急引入水源,才讓繁殖活動在5月下旬順利恢復,顯見環境的變動對豎琴蛙繁殖有很大影響。
目前監測中的3個豎琴蛙棲地,莊銘豐說,一處以往有豎琴蛙活動的棲地,在近10年已經聽不到鳴叫聲,推測是原本的泥沼棲息地變成溪流行水區所致。他建議,開創更多適合豎琴蛙的棲地,會有助於物種保育與分布範圍拓展。
豎琴蛙在臺灣被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中興大學全球變遷中心莊銘豐助理教授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進行監測,藉此了解豎琴蛙的繁殖行為,並觀察棲地環境變化對該族群的影響。
豎琴蛙(Nidirana okinavana)因求偶鳴叫聲似琴聲而命名,在臺灣被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滅(Endangered)的物種,更是臺灣紅皮書裡唯一被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蛙類。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全球變遷中心莊銘豐助理教授在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的經費補助下,與林業試驗所的聲音遙測資料結合,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進行監測,藉此了解豎琴蛙的繁殖行為,並觀察棲地環境變化對該族群的影響。
莊銘豐表示,豎琴蛙在全球的數量非常稀少且分布的範圍狹隘,目前被發現的分布地局限於南投縣魚池鄉和日本的八重山群島。豎琴蛙需要以沼澤的軟泥地築窩繁殖,這種特別的棲地使得牠們的分布相當侷限,且容易因環境變遷或人為活動造成棲地改變而對族群造成影響。
春夏為豎琴蛙的繁殖季,鳴叫活動約從3月中開始持續到9月中,雄蛙會在爛泥巴裡挖出泥洞,在裡面鳴叫求偶,雌蛙受到吸引就會鑽到洞裡與雄蛙配對產卵。但今年一直到5月臺灣非常乾旱,沒有營造出適合的棲地環境,使得豎琴蛙的繁殖行為明顯延遲。後來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研究員協同當地蓮華池研究中心人員緊急引入水源,才讓豎琴蛙的繁殖活動在5月下旬順利恢復,顯見環境的變動對豎琴蛙繁殖活動有很大的影響。
據此莊銘豐也指出,持續的嚴密監控才能確保族群狀態改變時,讓管理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掌控,並作出合適的應對的措施。目前結果發現監測中的三個豎琴蛙棲地中,有個以往有豎琴蛙活動的棲地在近十年已經聽不到鳴叫聲,推測是原本的泥沼棲息地變成溪流行水區所致。另外從物候學的分析發現,豎琴蛙在比較溫暖、降雨較多、風速較低的狀況下鳴叫較活躍。研究團隊透過監測鳴叫週期,可了解其活動狀態,如每年繁殖高峰期的時間,或是環境變化,如雨量、氣溫與人類活動,如何影響豎琴蛙的活動模式,並評估豎琴蛙的族群狀態是否健康。另外莊銘豐也建議,開創更多適合豎琴蛙的棲地,會有助於該物種保育與分布範圍的拓展。
全球氣候因人為活動的發展而急遽變遷,對生態、氣候系統造成莫大衝擊,棲息地的喪失也使得生物多樣性快速流失。其中,兩棲類因具有通透性的皮膚以及須經歷水陸兩階段的生活史,相對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面臨極大的滅絕風險。
莊銘豐表示,豎琴蛙在全球的數量非常稀少且分布的範圍狹隘,目前被發現的分布地局限於南投縣魚池鄉和日本的八重山群島。豎琴蛙需要以沼澤的軟泥地築窩繁殖,這種特別的棲地使得牠們的分布相當侷限,且容易因環境變遷或人為活動造成棲地改變而對族群造成影響。
春夏為豎琴蛙的繁殖季,鳴叫活動約從3月中開始持續到9月中,雄蛙會在爛泥巴裡挖出泥洞,在裡面鳴叫求偶,雌蛙受到吸引就會鑽到洞裡與雄蛙配對產卵。但今年一直到5月臺灣非常乾旱,沒有營造出適合的棲地環境,使得豎琴蛙的繁殖行為明顯延遲。後來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研究員協同當地蓮華池研究中心人員緊急引入水源,才讓豎琴蛙的繁殖活動在5月下旬順利恢復,顯見環境的變動對豎琴蛙繁殖活動有很大的影響。
據此莊銘豐也指出,持續的嚴密監控才能確保族群狀態改變時,讓管理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掌控,並作出合適的應對的措施。目前結果發現監測中的三個豎琴蛙棲地中,有個以往有豎琴蛙活動的棲地在近十年已經聽不到鳴叫聲,推測是原本的泥沼棲息地變成溪流行水區所致。另外從物候學的分析發現,豎琴蛙在比較溫暖、降雨較多、風速較低的狀況下鳴叫較活躍。研究團隊透過監測鳴叫週期,可了解其活動狀態,如每年繁殖高峰期的時間,或是環境變化,如雨量、氣溫與人類活動,如何影響豎琴蛙的活動模式,並評估豎琴蛙的族群狀態是否健康。另外莊銘豐也建議,開創更多適合豎琴蛙的棲地,會有助於該物種保育與分布範圍的拓展。
近年保育意識逐漸抬頭,保育人才的培訓也變得十分重要,在這次結合企業、公部門及研究單位的監測研究機會中,不僅僅可以對生存受脅的物種進行保育上的經營管理,更可培訓大學生的生態保育專業技能,並將研究資料轉變成生態知識與大眾分享,讓大眾對自然環境的保育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豎琴蛙瀕臨滅絕 中興大學研究:一棲息地近10年已聽不到鳴叫聲
稿源:2021-11-19/自由時報 /蘇金鳳豎琴蛙因求偶鳴叫聲似琴聲而命名,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全球變遷中心莊銘豐助理教授在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的經費補助下,與林業試驗所的聲音遙測資料結合,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進行監測,藉此了解豎琴蛙的繁殖行為,並觀察棲地環境變化對該族群的影響。
中興大學表示,豎琴蛙在台灣被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臨絕滅的物種,更是台灣紅皮書裡唯一被列為極危的蛙類。
莊銘豐表示,豎琴蛙在全球的數量非常稀少且分布的範圍狹隘,目前被發現的分布地局限於南投縣魚池鄉和日本的八重山群島。
春夏為豎琴蛙的繁殖季,鳴叫活動約從3月中開始持續到9月中,雄蛙會在爛泥巴裡挖出泥洞,在裡面鳴叫求偶,雌蛙受到吸引就會鑽到洞裡與雄蛙配對產卵。但今年一直到5月台灣非常乾旱,沒有營造出適合的棲地環境,使得豎琴蛙的繁殖行為明顯延遲,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研究員協同當地蓮華池研究中心人員緊急引入水源,才讓豎琴蛙的繁殖活動在5月下旬順利恢復,顯見環境變動對豎琴蛙繁殖活動有很大的影響。
莊銘豐指出,持續的嚴密監控才能確保族群狀態改變時,讓管理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掌控,並作出合適的應對的措施。
目前發現監測中的3個豎琴蛙棲地中,有個以往有1處豎琴蛙活動的棲地在近10年已經聽不到鳴叫聲,推測是原本的泥沼棲息地變成溪流行水區所致。
另外從物候學的分析發現,豎琴蛙在比較溫暖、降雨較多、風速較低的狀況下鳴叫較活躍。
研究團隊透過監測鳴叫週期,可了解其活動狀態,如每年繁殖高峰期的時間,或是環境變化,如雨量、氣溫與人類活動,如何影響豎琴蛙的活動模式,並評估豎琴蛙的族群狀態是否健康;莊銘豐建議應開創更多適合豎琴蛙的棲地,將有助於該物種保育與分布範圍的拓展。
聽聲監測 興大團隊保育瀕絕珍貴物種豎琴蛙
稿源:2021-11-20/台灣好新聞/林重鎣豎琴蛙(Nidirana okinavana)因求偶鳴叫聲似琴聲而命名,在臺灣被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滅(Endangered)的物種,更是台灣紅皮書裡唯一被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蛙類。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全球變遷中心莊銘豐助理教授在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的經費補助下,與林業試驗所的聲音遙測資料結合,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進行監測,藉此了解豎琴蛙的繁殖行為,並觀察棲地環境變化對該族群的影響。
全球氣候因人為活動的發展而急遽變遷,對生態、氣候系統造成莫大衝擊,棲息地的喪失也使得生物多樣性快速流失。其中,兩棲類因具有通透性的皮膚以及須經歷水陸兩階段的生活史,相對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面臨極大的滅絕風險。
莊銘豐表示,豎琴蛙在全球的數量非常稀少且分布的範圍狹隘,目前被發現的分布地局限於南投縣魚池鄉和日本的八重山群島。豎琴蛙需要以沼澤的軟泥地築窩繁殖,這種特別的棲地使得牠們的分布相當侷限,且容易因環境變遷或人為活動造成棲地改變而對族群造成影響。
春夏為豎琴蛙的繁殖季,鳴叫活動約從3月中開始持續到9月中,雄蛙會在爛泥巴裡挖出泥洞,在裡面鳴叫求偶,雌蛙受到吸引就會鑽到洞裡與雄蛙配對產卵。但今年一直到5月臺灣非常乾旱,沒有營造出適合的棲地環境,使得豎琴蛙的繁殖行為明顯延遲。後來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研究員協同當地蓮華池研究中心人員緊急引入水源,才讓豎琴蛙的繁殖活動在5月下旬順利恢復,顯見環境的變動對豎琴蛙繁殖活動有很大的影響。
據此莊銘豐也指出,持續的嚴密監控才能確保族群狀態改變時,讓管理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掌控,並作出合適的應對的措施。目前結果發現監測中的三個豎琴蛙棲地中,有個以往有豎琴蛙活動的棲地在近十年已經聽不到鳴叫聲,推測是原本的泥沼棲息地變成溪流行水區所致。另外從物候學的分析發現,豎琴蛙在比較溫暖、降雨較多、風速較低的狀況下鳴叫較活躍。研究團隊透過監測鳴叫週期,可了解其活動狀態,如每年繁殖高峰期的時間,或是環境變化,如雨量、氣溫與人類活動,如何影響豎琴蛙的活動模式,並評估豎琴蛙的族群狀態是否健康。另外莊銘豐也建議,開創更多適合豎琴蛙的棲地,會有助於該物種保育與分布範圍的拓展。
近年保育意識逐漸抬頭,保育人才的培訓也變得十分重要,在這次結合企業、公部門及研究單位的監測研究機會中,不僅僅可以對生存受脅的物種進行保育上的經營管理,更可培訓大學生的生態保育專業技能,並將研究資料轉變成生態知識與大眾分享,讓大眾對自然環境的保育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興大聽聲監測豎琴蛙影片:https://youtu.be/Ogjfif6g9eE
興大團隊保育瀕絕物種豎琴蛙
稿源:2021-11-19/中華日報/徐義雄豎琴蛙(Nidirana okinavana)因求偶鳴叫聲似琴聲而命名,在台灣被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滅的物種,更是台灣紅皮書裡唯一被列為極危的蛙類。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全球變遷中心莊銘豐助理教授在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的經費補助,與林業試驗所的聲音遙測資料結合,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進行監測,了解豎琴蛙的繁殖行為,觀察棲地環境變化對該族群的影響。
莊銘豐表示,豎琴蛙在全球的數量非常稀少且分布的範圍狹隘,目前被發現的分布地局限於南投縣魚池鄉和日本的八重山群島。豎琴蛙需要以沼澤的軟泥地築窩繁殖,這種特別的棲地使得牠們的分布相當侷限。
今年一直到五月臺灣非常乾旱,沒有營造出適合的棲地環境,豎琴蛙的繁殖行為明顯延遲。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研究員協同當地蓮華池研究中心人員緊急引入水源,豎琴蛙的繁殖活動在五月下旬順利恢復。
研究團隊透過監測鳴叫週期,了解其活動狀態,如每年繁殖高峰期的時間,或是環境變化,如雨量、氣溫與人類活動,如何影響豎琴蛙的活動模式,評估豎琴蛙的族群狀態是否健康。莊銘豐建議,開創更多適合豎琴蛙的棲地,有助於該物種保育與分布範圍的拓展。
豎琴蛙瀕臨滅絕 興大:一處棲地已聽不到鳴叫聲
稿源:2021-11-19/中央社豎琴蛙在台灣被公告為第2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中興大學研究團隊針對鳴叫聲進行監測發現,一處有豎琴蛙活動的棲地在近10年已聽不到鳴叫聲,建議開創更多適合棲地。
豎琴蛙因求偶鳴叫聲似琴聲而命名,在台灣被公告為第2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也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滅的物種,更是台灣紅皮書裡唯一被列為極危的蛙類。
中興大學今天發布研究成果報告指出,興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莊銘豐在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的經費補助下,與林業試驗所的聲音遙測資料結合,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進行監測,藉此了解豎琴蛙的繁殖行為,並觀察棲地環境變化對該族群的影響。
莊銘豐表示,豎琴蛙在全球的數量非常稀少且分布的範圍狹隘,目前被發現的分布地在南投縣魚池鄉和日本的八重山群島。豎琴蛙需要以沼澤的軟泥地築窩繁殖,這種特別的棲地使牠們分布相當侷限,且容易因環境變遷或人為活動,造成棲地改變對族群造成影響。
春夏是豎琴蛙的繁殖季,鳴叫活動約從3月中開始持續到9月中,雄蛙會在爛泥巴裡挖出泥洞,在裡面鳴叫求偶,雌蛙受到吸引就會鑽到洞裡與雄蛙配對產卵。
莊銘豐指出,由於今年初到5月台灣非常乾旱,沒有營造出適合的棲地環境,使得豎琴蛙繁殖行為明顯延遲。後來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研究員協同當地蓮華池研究中心人員緊急引入水源,才讓繁殖活動在5月下旬順利恢復,顯見環境的變動對豎琴蛙繁殖有很大影響。
目前監測中的3個豎琴蛙棲地,莊銘豐說,一處以往有豎琴蛙活動的棲地,在近10年已經聽不到鳴叫聲,推測是原本的泥沼棲息地變成溪流行水區所致。他建議,開創更多適合豎琴蛙的棲地,會有助於物種保育與分布範圍拓展。
聽聲監測 興大團隊保育瀕絕物種豎琴蛙
稿源:2021-11-22/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豎琴蛙在臺灣被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中興大學全球變遷中心莊銘豐助理教授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進行監測,藉此了解豎琴蛙的繁殖行為,並觀察棲地環境變化對該族群的影響。
豎琴蛙(Nidirana okinavana)因求偶鳴叫聲似琴聲而命名,在臺灣被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滅(Endangered)的物種,更是臺灣紅皮書裡唯一被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蛙類。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全球變遷中心莊銘豐助理教授在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的經費補助下,與林業試驗所的聲音遙測資料結合,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進行監測,藉此了解豎琴蛙的繁殖行為,並觀察棲地環境變化對該族群的影響。
莊銘豐表示,豎琴蛙在全球的數量非常稀少且分布的範圍狹隘,目前被發現的分布地局限於南投縣魚池鄉和日本的八重山群島。豎琴蛙需要以沼澤的軟泥地築窩繁殖,這種特別的棲地使得牠們的分布相當侷限,且容易因環境變遷或人為活動造成棲地改變而對族群造成影響。
春夏為豎琴蛙的繁殖季,鳴叫活動約從3月中開始持續到9月中,雄蛙會在爛泥巴裡挖出泥洞,在裡面鳴叫求偶,雌蛙受到吸引就會鑽到洞裡與雄蛙配對產卵。但今年一直到5月臺灣非常乾旱,沒有營造出適合的棲地環境,使得豎琴蛙的繁殖行為明顯延遲。後來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研究員協同當地蓮華池研究中心人員緊急引入水源,才讓豎琴蛙的繁殖活動在5月下旬順利恢復,顯見環境的變動對豎琴蛙繁殖活動有很大的影響。
據此莊銘豐也指出,持續的嚴密監控才能確保族群狀態改變時,讓管理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掌控,並作出合適的應對的措施。目前結果發現監測中的三個豎琴蛙棲地中,有個以往有豎琴蛙活動的棲地在近十年已經聽不到鳴叫聲,推測是原本的泥沼棲息地變成溪流行水區所致。另外從物候學的分析發現,豎琴蛙在比較溫暖、降雨較多、風速較低的狀況下鳴叫較活躍。研究團隊透過監測鳴叫週期,可了解其活動狀態,如每年繁殖高峰期的時間,或是環境變化,如雨量、氣溫與人類活動,如何影響豎琴蛙的活動模式,並評估豎琴蛙的族群狀態是否健康。另外莊銘豐也建議,開創更多適合豎琴蛙的棲地,會有助於該物種保育與分布範圍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