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組】興大農資學院2021未來科技獎 躍進新世紀
更新時間:2021-12-01 10:35:33 /
張貼時間:2021-11-26 13:10:31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2,290
稿源:中興大學研發處
精準與智慧農業,是臺灣近幾年獨步亞洲的強項,有百年歷史傳承的中興大學農資學院,更是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再躍進。
由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申雍教授、賴鴻裕教授與吳靖宙教授團隊的「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獲得科技部主辦的第五屆「未來科技獎」,該研究成果可以快速檢測農地土壤現況,提供農友正確的農地管理策略,例如施肥量是否正確、農藥是否過量,而不再是憑農友傳承的經驗來「望(生長情形)、聞(味道)、切(農作物)、問(經驗法則)」,也能有效配合其它智慧農業措施,減少土地負擔。而森林系陳奕君副教授的「智慧型纖維素水膠在農業上之應用」,只要是含有纖維的素材,不論是廢紙回收還是路邊的雜草,都能成為「可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的材料,添加鉀鹽後變為膠狀,相較於傳統化工成份保水劑對健康和環境影響大,純天然的保水劑用在可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友善環境農業上,都可貢獻功效,未來市場商機更是龐大。
農資學院院長詹富智指出,兩百位的教授,致力於以科技服務農民,共創不必再看天吃飯的「農企」。除了生產的增加,「農業永續及保護」的科技研發,這次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兩個團隊,則是實踐這個目標的一大肯定。
傳統上,作物生長狀況及收成的預期,往往要靠農民代代相傳的經驗,或是等到作物嚴重生病了才發現。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結合了遙測、晶片檢測及微生物分析,透過「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等相關的檢測技術,可以在現場在20分鐘快速確認並發現問題。中興大學農資學院前副院長、土環系教授申雍指出,團隊在農地現場扮演的是「土地醫生」、「農業醫生」的角色,目前已經在南投名間的茶園進行產學合作,而在這些針對田間「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使用的可攜式檢測設備及技術,目前在亞洲地區也是開路先鋒,配合標準實驗室的數據分析,有助於達到實施「精準農業」的目標。
什麼是「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中興大學生機系吳靖宙特聘教授表示,簡單來說,就是開發手持輕便檢測裝置,透過「磷酸銅與離子選擇膜」作介面,發展適用農業土壤快速檢測的晶片,專一性分析土壤中的磷酸根離子濃度,來發現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的差異。
當然,能獲得「未來科技獎」,「友善環境」及「永續經營」是重要目標,類似「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這一類的可攜式檢測裝置,可以在田間快速的發現,作物生產不好,是農田水澆灌太多?土壤過度壓實?還是化學肥料施肥過度?農藥不當使用?或者是配方錯誤等問題,透用科技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例如在南投名間的茶園,就協助農民發現茶園澆灌系統,根系橫向生長無法深根的原因,或是不想讓茶樹開花要如何控管土壤裡的磷及有機物、微生物,這時都能應用這類檢測裝置。土環系教授賴鴻裕進一步解釋,過去茶葉這類的經濟作物,傳統分析法往往就耗去半個月以上的時間,以三個月的生長期,茶農發現作物生長問題,往往要等明年才能改善,但明年又有新的變數。「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可以協助診斷專家盡快排除或確定是否因施肥失當,或還有其它影響因子,讓茶葉品質穩定且提升生產量。他表示,有志於農業的青農有了科技當後盾,更能產學共創優質農業,讓臺灣土地的「綠鑽石」發光。團隊計畫主持人申雍教授指出,這次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是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目前建構的「專家系統」大計畫的其中一項,未來要達成「快速」、「精準掌握土壤狀況」及「準確控管」,不再分科各自為政,結合各科專家知識並且雲端數位化,協助解決作物田間管理的複雜性問題。
臺灣有70%淡水資源都使用在農業用途,但目前廣泛使用的植物保水劑材料是從石化原料、具有毒性,人們透過食物鏈把聚丙烯醯胺影響人體神經與生殖系統,森林系陳奕君副教授以「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作為原料,開發出在農業應用上的「甲基纖維素水膠」作為保水劑,添加鉀鹽後,使溶液在室溫環境轉變為膠狀,除了增加生質材料使用率,取之於自然的材料最終回歸到土壤中。
陳奕君副教授進一步解釋,膠狀型態的保水劑,外型像果凍,製作時若加進肥料、農藥或抗菌成份,使用時緩慢釋放,用於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活性成份控釋,避免水份直接流失、降低污染,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實際在盆植實驗使用時發現,它還可以調控土壤保水、化學及物理性質,讓植物根系長得更好。重點是這種天然無毒的「甲基纖維素水膠」,保水性優於目前市面上傳統的保水劑。但大家的問題是「成本」?目前現在成本落差到約為二至五倍,臺灣纖維素處理技術及相關產業都非常成熟,大量生產可以降低成本,且在高價值作物上使用有一定經濟效益。目前全球土壤改良劑的市場高達數億十美元,除了原本的保水功能,加入添加物衍生的商機也十分可觀。而這項產官學合作的保水劑研發,也獲得今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陳奕君副教授表示,感謝科技部肯定,也鼓勵研究學者和產業夥伴共同改良農林業的資材,善用天然材料,創造農林新智慧和價值,讓人們吃的安心健康,達到友善環境和材料永續利用的目的。
臺灣是ICT資訊及通訊科技大國,在智慧農業技術發展上有其優勢,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結合了農、生、理、工管院,應用田間感測、無人機及防範極端氣候預警設備應用,提供「精準農業」的環境與技術支持,讓農業能「友善環境」、「永續利用」,未來的相關衍生產品及技術更是商機無限,也提供臺灣企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2021未來科技獎 | 快速檢測磷酸根晶片 Selectively Sensing Chip of Orthophosphate Anions【農資學院申雍教授, 吳靖宙特聘教授, 賴鴻裕教授】
2021未來科技獎 | 智慧型纖維素水膠在農業上之應用Intelligent Cellulose Hydrogel for Agriculture【農資學院陳奕君副教授】
如何快速檢測農地土壤狀況?中興大學農資學院教授申雍、賴鴻裕及吳靖宙團隊,成功研發「快速檢測磷酸根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可扮演「土地醫師」的角色,輔導農民配合智慧措施栽種、減少土地負擔,獲科技部主辦的第五屆未來科技獎
傳統農民栽種作物、管理農地,都是藉由看看作物生長情況、聞聞味道等經驗傳承的法則判定,卻常必須等作物生病了才會發現,而隨著智慧農業時代來臨,農業種植將更有效率。興大農資學院結合遙測、晶片檢測及微生物分析,透過「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檢測,只要20分鐘就能確認土壤問題。
興大農資學院前副院長、土環系教授申雍表示,此晶片檢測技術目前已與南投名間的茶園進行產學合作,透過針對田間「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使用的可攜式檢測設備及技術,配合標準實驗室數據分析,有助於達到「精準農業」目標。
研究團隊強調,藉由此裝置可快速發現田間作物生長不好的原因,究竟是水太多?土壤過度壓實?或是化學肥料使用過度、配方錯誤?以合作的茶園情況為例,一開始使用晶片檢測即發現茶園澆灌系統的設置,使得根系橫向生長無法深根,透過了解作物出問題的主要原因並做改變,可幫助提升茶葉產量、穩定品質。
同樣奪下今年未來科技獎的,還有興大森林系副教授陳奕君研發的「智慧型纖維素水膠在農業上之應用」。陳奕君表示,不論是廢紙回收或路邊的雜草,都能成為「可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的材料,並經添加鉀鹽後變為膠狀,不但可幫助農業土壤保水,其原料最終回歸到土壤中,相較其他保水劑也更環保。
由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申雍教授、賴鴻裕教授與吳靖宙教授團隊的「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獲得科技部主辦的第五屆「未來科技獎」,該研究成果可以快速檢測農地土壤現況,提供農友正確的農地管理策略,例如施肥量是否正確、農藥是否過量,而不再是憑農友傳承的經驗來「望(生長情形)、聞(味道)、切(農作物)、問(經驗法則)」,也能有效配合其它智慧農業措施,減少土地負擔。
而森林系陳奕君副教授的「智慧型纖維素水膠在農業上之應用」,只要是含有纖維的素材,不論是廢紙回收還是路邊的雜草,都能成為「可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的材料,添加鉀鹽後變為膠狀,相較於傳統化工成份保水劑對健康和環境影響大,純天然的保水劑用在可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友善環境農業上,都可貢獻功效,未來市場商機更是龐大。
農資學院院長詹富智指出,兩百位的教授,致力於以科技服務農民,共創不必再看天吃飯的「農企」。除了生產的增加,「農業永續及保護」的科技研發,這次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兩個團隊,則是實踐這個目標的一大肯定。
傳統上,作物生長狀況及收成的預期,往往要靠農民代代相傳的經驗,或是等到作物嚴重生病了才發現。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結合了遙測、晶片檢測及微生物分析,透過「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等相關的檢測技術,可以在現場在20分鐘快速確認並發現問題。中興大學農資學院前副院長、土環系教授申雍指出,團隊在農地現場扮演的是「土地醫生」、「農業醫生」的角色,目前已經在南投名間的茶園進行產學合作,而在這些針對田間「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使用的可攜式檢測設備及技術,目前在亞洲地區也是開路先鋒,配合標準實驗室的數據分析,有助於達到實施「精準農業」的目標。
什麼是「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中興大學生機系吳靖宙特聘教授表示,簡單來說,就是開發手持輕便檢測裝置,透過「磷酸銅與離子選擇膜」作介面,發展適用農業土壤快速檢測的晶片,專一性分析土壤中的磷酸根離子濃度,來發現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的差異。
當然,能獲得「未來科技獎」,「友善環境」及「永續經營」是重要目標,類似「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這一類的可攜式檢測裝置,可以在田間快速的發現,作物生產不好,是農田水澆灌太多?土壤過度壓實?還是化學肥料施肥過度?農藥不當使用?或者是配方錯誤等問題,透用科技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例如在南投名間的茶園,就協助農民發現茶園澆灌系統,根系橫向生長無法深根的原因,或是不想讓茶樹開花要如何控管土壤裡的磷及有機物、微生物,這時都能應用這類檢測裝置。土環系教授賴鴻裕進一步解釋,過去茶葉這類的經濟作物,傳統分析法往往就耗去半個月以上的時間,以三個月的生長期,茶農發現作物生長問題,往往要等明年才能改善,但明年又有新的變數。「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可以協助診斷專家盡快排除或確定是否因施肥失當,或還有其它影響因子,讓茶葉品質穩定且提升生產量。他表示,有志於農業的青農有了科技當後盾,更能產學共創優質農業,讓臺灣土地的「綠鑽石」發光。團隊計畫主持人申雍教授指出,這次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是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目前建構的「專家系統」大計畫的其中一項,未來要達成「快速」、「精準掌握土壤狀況」及「準確控管」,不再分科各自為政,結合各科專家知識並且雲端數位化,協助解決作物田間管理的複雜性問題。
臺灣有70%淡水資源都使用在農業用途,但目前廣泛使用的植物保水劑材料是從石化原料、具有毒性,人們透過食物鏈把聚丙烯醯胺影響人體神經與生殖系統,森林系陳奕君副教授以「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作為原料,開發出在農業應用上的「甲基纖維素水膠」作為保水劑,添加鉀鹽後,使溶液在室溫環境轉變為膠狀,除了增加生質材料使用率,取之於自然的材料最終回歸到土壤中。
陳奕君副教授進一步解釋,膠狀型態的保水劑,外型像果凍,製作時若加進肥料、農藥或抗菌成份,使用時緩慢釋放,用於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活性成份控釋,避免水份直接流失、降低污染,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實際在盆植實驗使用時發現,它還可以調控土壤保水、化學及物理性質,讓植物根系長得更好。重點是這種天然無毒的「甲基纖維素水膠」,保水性優於目前市面上傳統的保水劑。但大家的問題是「成本」?目前現在成本落差到約為二至五倍,臺灣纖維素處理技術及相關產業都非常成熟,大量生產可以降低成本,且在高價值作物上使用有一定經濟效益。目前全球土壤改良劑的市場高達數億十美元,除了原本的保水功能,加入添加物衍生的商機也十分可觀。而這項產官學合作的保水劑研發,也獲得今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陳奕君副教授表示,感謝科技部肯定,也鼓勵研究學者和產業夥伴共同改良農林業的資材,善用天然材料,創造農林新智慧和價值,讓人們吃的安心健康,達到友善環境和材料永續利用的目的。
臺灣是ICT資訊及通訊科技大國,在智慧農業技術發展上有其優勢,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結合了農、生、理、工管院,應用田間感測、無人機及防範極端氣候預警設備應用,提供「精準農業」的環境與技術支持,讓農業能「友善環境」、「永續利用」,未來的相關衍生產品及技術更是商機無限,也提供臺灣企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精準與智慧農業,是臺灣近幾年獨步亞洲的強項,有百年歷史傳承的中興大學農資學院,更是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再躍進。由興大農資學院教授申雍、賴鴻裕與吳靖宙團隊的「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拿下第四科技部主辦的第五屆「未來科技獎」;森林系副教授陳奕君的「智慧型纖維素水膠在農業上之應用」,同樣獲得今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而兩者在友善環境農業上都具功效,未來市場商機頗為龐大。
興大農資學院院長詹富智指出,200位的教授,致力於以科技服務農民,共創不必再看天吃飯的「農企」;除了生產的增加,可供「農業永續及保護」的科技研發尤其重要。這次2個團隊獲得「未來科技獎」的殊榮,是對實踐這個目標的一大肯定。
而傳統上,作物生長狀況及收成的預期,往往要靠農民代代相傳的經驗,或是等到作物嚴重生病了才發現。興大農資學院結合了遙測、晶片檢測及微生物分析,透過「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等相關的檢測技術,可以現場20分鐘快速確認並發現問題。
申雍透露,團隊在農地現場扮演的是「土地醫生」、「農業醫生」的角色,目前已經在南投名間的茶園進行產學合作。這些針對田間「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使用的可攜式檢測設備與技術,現階段在亞洲地區也是開路先鋒;配合標準實驗室的數據分析,有助於達到實施「精準農業」的目標。
至於,什麼是「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吳靖宙表示,簡單來說,就是開發手持輕便檢測裝置,透過「磷酸銅與離子選擇膜」當介面,發展適用農業土壤快速檢測的晶片,專一性分析土壤中的磷酸根離子濃度,以發現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的差異。
能獲得「未來科技獎」,「友善環境」及「永續經營」是重要目標,類似「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這一類的可攜式檢測裝置,可以在田間快速的發現,作物生產不好,是農田水澆灌太多?土壤過度壓實?還是化學肥料施肥過度?農藥不當使用?或者是配方錯誤等等問題,並經由科技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例如在南投名間的茶園,就協助農民發現茶園澆灌系統,根系橫向生長無法深根的原因;或是不想讓茶樹開花要如何控管土壤裡的磷及有機物、微生物?這時都能應用這類檢測裝置。
土環系教授賴鴻裕進一步解釋,過去茶葉這類的經濟作物,傳統分析法往往就耗去半個月以上的時間,以3個月的生長期,茶農發現作物生長問題,往往要等明年才能改善,但明年又有新的變數。「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可以協助診斷專家儘快排除或確定是否因施肥失當,或還有其它影響因子,讓茶葉品質穩定且提升生產量。他提到,有志於農業的青農有了科技當後盾,更能產學共創優質農業,讓臺灣土地的「綠鑽石」發光。
申雍則不諱言,這次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是興大農資學院目前建構的「專家系統」大計畫的其中一項;未來要達成「快速」、「精準掌握土壤狀況」及「準確控管」,不再分科各自為政,結合各科專家知識並且雲端數位化,協助解決作物田間管理的複雜性問題。
此外,由於臺灣有70%淡水資源都使用在農業用途,但目前廣泛使用的植物保水劑材料是從石化原料提煉、具有毒性,人們透過食物鏈導致聚丙烯醯胺影響人體神經與生殖系統;陳奕君更以「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做為原料,開發出在農業應用上的「甲基纖維素水膠」當做保水劑,添加鉀鹽後,使溶液在室溫環境轉變為膠狀,除了增加生質材料使用率,取之於自然的材料最終回歸到土壤中。
陳奕君說,膠狀型態的保水劑,外型像果凍,製做時若加進肥料、農藥或抗菌成份,使用時緩慢釋放,用於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活性成份控釋,可避免水份直接流失、降低污染,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實際在盆植實驗使用時發現,它還可以調控土壤保水、化學及物理性質,讓植物根系長得更好。重點是這種天然無毒的「甲基纖維素水膠」,保水性優於市售傳統的保水劑;而目前現在成本落差約為2至5倍。尤其臺灣纖維素處理技術及相關產業都非常成熟,大量生產可以降低成本,且在高價值作物上使用,將有一定經濟效益。
全球土壤改良劑的市場現況高達數億十美元,除了原本的保水功能,加入添加物衍生的商機也十分可觀。而這項產官學合作的保水劑研發,也獲得今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陳奕君表示,感謝科技部肯定,也鼓勵研究學者和產業夥伴共同改良農林業的資材,善用天然材料、創造農林新智慧和價值,讓人們吃的得安心健康,達到友善環境和材料永續利用的目的。
臺灣是ICT資訊及通訊科技大國,在智慧農業技術發展上有其優勢,興大農資學院結合了農、生、理、工管院,應用田間感測、無人機及防範極端氣候預警設備應用,提供「精準農業」的環境與技術支持,讓農業能「友善環境」、「永續利用」;未來的相關衍生產品及技術更是商機無限,也提供臺灣企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精準與智慧農業,是臺灣近幾年獨步亞洲的強項,有百年歷史傳承的中興大學農資學院,更是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再躍進。由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申雍教授、賴鴻裕教授與吳靖宙教授團隊的「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獲得科技部主辦的第五屆「未來科技獎」,該研究成果可以快速檢測農地土壤現況,提供農友正確的農地管理策略,例如施肥量是否正確、農藥是否過量,而不再是憑農友傳承的經驗來「望(生長情形)、聞(味道)、切(農作物)、問(經驗法則)」,也能有效配合其它智慧農業措施,減少土地負擔。
而森林系陳奕君副教授的「智慧型纖維素水膠在農業上之應用」,只要是含有纖維的素材,不論是廢紙回收還是路邊的雜草,都能成為「可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的材料,添加鉀鹽後變為膠狀,相較於傳統化工成份保水劑對健康和環境影響大,純天然的保水劑用在可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友善環境農業上,都可貢獻功效,未來市場商機更是龐大。
農資學院院長詹富智指出,兩百位的教授,致力於以科技服務農民,共創不必再看天吃飯的「農企」。除了生產的增加,「農業永續及保護」的科技研發,這次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兩個團隊,則是實踐這個目標的一大肯定。
傳統上,作物生長狀況及收成的預期,往往要靠農民代代相傳的經驗,或是等到作物嚴重生病了才發現。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結合了遙測、晶片檢測及微生物分析,透過「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等相關的檢測技術,可以在現場在20分鐘快速確認並發現問題。中興大學農資學院前副院長、土環系教授申雍指出,團隊在農地現場扮演的是「土地醫生」、「農業醫生」的角色,目前已經在南投名間的茶園進行產學合作,而在這些針對田間「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使用的可攜式檢測設備及技術,目前在亞洲地區也是開路先鋒,配合標準實驗室的數據分析,有助於達到實施「精準農業」的目標。
什麼是「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中興大學生機系吳靖宙特聘教授表示,簡單來說,就是開發手持輕便檢測裝置,透過「磷酸銅與離子選擇膜」作介面,發展適用農業土壤快速檢測的晶片,專一性分析土壤中的磷酸根離子濃度,來發現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的差異。
當然,能獲得「未來科技獎」,「友善環境」及「永續經營」是重要目標,類似「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這一類的可攜式檢測裝置,可以在田間快速的發現,作物生產不好,是農田水澆灌太多?土壤過度壓實?還是化學肥料施肥過度?農藥不當使用?或者是配方錯誤等問題,透用科技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例如在南投名間的茶園,就協助農民發現茶園澆灌系統,根系橫向生長無法深根的原因,或是不想讓茶樹開花要如何控管土壤裡的磷及有機物、微生物,這時都能應用這類檢測裝置。土環系教授賴鴻裕進一步解釋,過去茶葉這類的經濟作物,傳統分析法往往就耗去半個月以上的時間,以三個月的生長期,茶農發現作物生長問題,往往要等明年才能改善,但明年又有新的變數。「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可以協助診斷專家盡快排除或確定是否因施肥失當,或還有其它影響因子,讓茶葉品質穩定且提升生產量。他表示,有志於農業的青農有了科技當後盾,更能產學共創優質農業,讓臺灣土地的「綠鑽石」發光。團隊計畫主持人申雍教授指出,這次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是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目前建構的「專家系統」大計畫的其中一項,未來要達成「快速」、「精準掌握土壤狀況」及「準確控管」,不再分科各自為政,結合各科專家知識並且雲端數位化,協助解決作物田間管理的複雜性問題。
臺灣有70%淡水資源都使用在農業用途,但目前廣泛使用的植物保水劑材料是從石化原料、具有毒性,人們透過食物鏈把聚丙烯醯胺影響人體神經與生殖系統,森林系陳奕君副教授以「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作為原料,開發出在農業應用上的「甲基纖維素水膠」作為保水劑,添加鉀鹽後,使溶液在室溫環境轉變為膠狀,除了增加生質材料使用率,取之於自然的材料最終回歸到土壤中。
陳奕君副教授進一步解釋,膠狀型態的保水劑,外型像果凍,製作時若加進肥料、農藥或抗菌成份,使用時緩慢釋放,用於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活性成份控釋,避免水份直接流失、降低污染,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實際在盆植實驗使用時發現,它還可以調控土壤保水、化學及物理性質,讓植物根系長得更好。重點是這種天然無毒的「甲基纖維素水膠」,保水性優於目前市面上傳統的保水劑。但大家的問題是「成本」?目前現在成本落差到約為二至五倍,臺灣纖維素處理技術及相關產業都非常成熟,大量生產可以降低成本,且在高價值作物上使用有一定經濟效益。目前全球土壤改良劑的市場高達數億十美元,除了原本的保水功能,加入添加物衍生的商機也十分可觀。而這項產官學合作的保水劑研發,也獲得今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陳奕君副教授表示,感謝科技部肯定,也鼓勵研究學者和產業夥伴共同改良農林業的資材,善用天然材料,創造農林新智慧和價值,讓人們吃的安心健康,達到友善環境和材料永續利用的目的。
臺灣是ICT資訊及通訊科技大國,在智慧農業技術發展上有其優勢,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結合了農、生、理、工管院,應用田間感測、無人機及防範極端氣候預警設備應用,提供「精準農業」的環境與技術支持,讓農業能「友善環境」、「永續利用」,未來的相關衍生產品及技術更是商機無限,也提供臺灣企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影片:快速檢測感測晶片https://youtu.be/pO8vOAt8370
精準與智慧農業,是臺灣近幾年獨步亞洲的強項,有百年歷史傳承的中興大學農資學院,更是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再躍進。
由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申雍教授、賴鴻裕教授與吳靖宙教授團隊的「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獲得科技部主辦的第五屆「未來科技獎」,該研究成果可以快速檢測農地土壤現況,提供農友正確的農地管理策略,例如施肥量是否正確、農藥是否過量,而不再是憑農友傳承的經驗來「望(生長情形)、聞(味道)、切(農作物)、問(經驗法則)」,也能有效配合其它智慧農業措施,減少土地負擔。而森林系陳奕君副教授的「智慧型纖維素水膠在農業上之應用」,只要是含有纖維的素材,不論是廢紙回收還是路邊的雜草,都能成為「可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的材料,添加鉀鹽後變為膠狀,相較於傳統化工成份保水劑對健康和環境影響大,純天然的保水劑用在可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友善環境農業上,都可貢獻功效,未來市場商機更是龐大。
農資學院院長詹富智指出,兩百位的教授,致力於以科技服務農民,共創不必再看天吃飯的「農企」。除了生產的增加,「農業永續及保護」的科技研發,這次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兩個團隊,則是實踐這個目標的一大肯定。
傳統上,作物生長狀況及收成的預期,往往要靠農民代代相傳的經驗,或是等到作物嚴重生病了才發現。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結合了遙測、晶片檢測及微生物分析,透過「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等相關的檢測技術,可以在現場在20分鐘快速確認並發現問題。中興大學農資學院前副院長、土環系教授申雍指出,團隊在農地現場扮演的是「土地醫生」、「農業醫生」的角色,目前已經在南投名間的茶園進行產學合作,而在這些針對田間「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使用的可攜式檢測設備及技術,目前在亞洲地區也是開路先鋒,配合標準實驗室的數據分析,有助於達到實施「精準農業」的目標。
什麼是「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中興大學生機系吳靖宙特聘教授表示,簡單來說,就是開發手持輕便檢測裝置,透過「磷酸銅與離子選擇膜」作介面,發展適用農業土壤快速檢測的晶片,專一性分析土壤中的磷酸根離子濃度,來發現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的差異。
當然,能獲得「未來科技獎」,「友善環境」及「永續經營」是重要目標,類似「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這一類的可攜式檢測裝置,可以在田間快速的發現,作物生產不好,是農田水澆灌太多?土壤過度壓實?還是化學肥料施肥過度?農藥不當使用?或者是配方錯誤等問題,透用科技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例如在南投名間的茶園,就協助農民發現茶園澆灌系統,根系橫向生長無法深根的原因,或是不想讓茶樹開花要如何控管土壤裡的磷及有機物、微生物,這時都能應用這類檢測裝置。土環系教授賴鴻裕進一步解釋,過去茶葉這類的經濟作物,傳統分析法往往就耗去半個月以上的時間,以三個月的生長期,茶農發現作物生長問題,往往要等明年才能改善,但明年又有新的變數。「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可以協助診斷專家盡快排除或確定是否因施肥失當,或還有其它影響因子,讓茶葉品質穩定且提升生產量。他表示,有志於農業的青農有了科技當後盾,更能產學共創優質農業,讓臺灣土地的「綠鑽石」發光。團隊計畫主持人申雍教授指出,這次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是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目前建構的「專家系統」大計畫的其中一項,未來要達成「快速」、「精準掌握土壤狀況」及「準確控管」,不再分科各自為政,結合各科專家知識並且雲端數位化,協助解決作物田間管理的複雜性問題。
臺灣有70%淡水資源都使用在農業用途,但目前廣泛使用的植物保水劑材料是從石化原料、具有毒性,人們透過食物鏈把聚丙烯醯胺影響人體神經與生殖系統,森林系陳奕君副教授以「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作為原料,開發出在農業應用上的「甲基纖維素水膠」作為保水劑,添加鉀鹽後,使溶液在室溫環境轉變為膠狀,除了增加生質材料使用率,取之於自然的材料最終回歸到土壤中。
陳奕君副教授進一步解釋,膠狀型態的保水劑,外型像果凍,製作時若加進肥料、農藥或抗菌成份,使用時緩慢釋放,用於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活性成份控釋,避免水份直接流失、降低污染,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實際在盆植實驗使用時發現,它還可以調控土壤保水、化學及物理性質,讓植物根系長得更好。重點是這種天然無毒的「甲基纖維素水膠」,保水性優於目前市面上傳統的保水劑。但大家的問題是「成本」?目前現在成本落差到約為二至五倍,臺灣纖維素處理技術及相關產業都非常成熟,大量生產可以降低成本,且在高價值作物上使用有一定經濟效益。目前全球土壤改良劑的市場高達數億十美元,除了原本的保水功能,加入添加物衍生的商機也十分可觀。而這項產官學合作的保水劑研發,也獲得今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陳奕君副教授表示,感謝科技部肯定,也鼓勵研究學者和產業夥伴共同改良農林業的資材,善用天然材料,創造農林新智慧和價值,讓人們吃的安心健康,達到友善環境和材料永續利用的目的。
臺灣是ICT資訊及通訊科技大國,在智慧農業技術發展上有其優勢,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結合了農、生、理、工管院,應用田間感測、無人機及防範極端氣候預警設備應用,提供「精準農業」的環境與技術支持,讓農業能「友善環境」、「永續利用」,未來的相關衍生產品及技術更是商機無限,也提供臺灣企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2021未來科技獎 | 快速檢測磷酸根晶片 Selectively Sensing Chip of Orthophosphate Anions【農資學院申雍教授, 吳靖宙特聘教授, 賴鴻裕教授】
2021未來科技獎 | 智慧型纖維素水膠在農業上之應用Intelligent Cellulose Hydrogel for Agriculture【農資學院陳奕君副教授】
可攜式晶片檢測土壤 興大農資學院獲未來科技獎
稿源:2021-11/30/中時/林欣儀如何快速檢測農地土壤狀況?中興大學農資學院教授申雍、賴鴻裕及吳靖宙團隊,成功研發「快速檢測磷酸根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可扮演「土地醫師」的角色,輔導農民配合智慧措施栽種、減少土地負擔,獲科技部主辦的第五屆未來科技獎
傳統農民栽種作物、管理農地,都是藉由看看作物生長情況、聞聞味道等經驗傳承的法則判定,卻常必須等作物生病了才會發現,而隨著智慧農業時代來臨,農業種植將更有效率。興大農資學院結合遙測、晶片檢測及微生物分析,透過「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檢測,只要20分鐘就能確認土壤問題。
興大農資學院前副院長、土環系教授申雍表示,此晶片檢測技術目前已與南投名間的茶園進行產學合作,透過針對田間「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使用的可攜式檢測設備及技術,配合標準實驗室數據分析,有助於達到「精準農業」目標。
研究團隊強調,藉由此裝置可快速發現田間作物生長不好的原因,究竟是水太多?土壤過度壓實?或是化學肥料使用過度、配方錯誤?以合作的茶園情況為例,一開始使用晶片檢測即發現茶園澆灌系統的設置,使得根系橫向生長無法深根,透過了解作物出問題的主要原因並做改變,可幫助提升茶葉產量、穩定品質。
同樣奪下今年未來科技獎的,還有興大森林系副教授陳奕君研發的「智慧型纖維素水膠在農業上之應用」。陳奕君表示,不論是廢紙回收或路邊的雜草,都能成為「可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的材料,並經添加鉀鹽後變為膠狀,不但可幫助農業土壤保水,其原料最終回歸到土壤中,相較其他保水劑也更環保。
中興大學農資學院2021未來科技獎 躍進新世紀
稿源:2021-11-30/中央社由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申雍教授、賴鴻裕教授與吳靖宙教授團隊的「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獲得科技部主辦的第五屆「未來科技獎」,該研究成果可以快速檢測農地土壤現況,提供農友正確的農地管理策略,例如施肥量是否正確、農藥是否過量,而不再是憑農友傳承的經驗來「望(生長情形)、聞(味道)、切(農作物)、問(經驗法則)」,也能有效配合其它智慧農業措施,減少土地負擔。
而森林系陳奕君副教授的「智慧型纖維素水膠在農業上之應用」,只要是含有纖維的素材,不論是廢紙回收還是路邊的雜草,都能成為「可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的材料,添加鉀鹽後變為膠狀,相較於傳統化工成份保水劑對健康和環境影響大,純天然的保水劑用在可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友善環境農業上,都可貢獻功效,未來市場商機更是龐大。
農資學院院長詹富智指出,兩百位的教授,致力於以科技服務農民,共創不必再看天吃飯的「農企」。除了生產的增加,「農業永續及保護」的科技研發,這次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兩個團隊,則是實踐這個目標的一大肯定。
傳統上,作物生長狀況及收成的預期,往往要靠農民代代相傳的經驗,或是等到作物嚴重生病了才發現。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結合了遙測、晶片檢測及微生物分析,透過「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等相關的檢測技術,可以在現場在20分鐘快速確認並發現問題。中興大學農資學院前副院長、土環系教授申雍指出,團隊在農地現場扮演的是「土地醫生」、「農業醫生」的角色,目前已經在南投名間的茶園進行產學合作,而在這些針對田間「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使用的可攜式檢測設備及技術,目前在亞洲地區也是開路先鋒,配合標準實驗室的數據分析,有助於達到實施「精準農業」的目標。
什麼是「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中興大學生機系吳靖宙特聘教授表示,簡單來說,就是開發手持輕便檢測裝置,透過「磷酸銅與離子選擇膜」作介面,發展適用農業土壤快速檢測的晶片,專一性分析土壤中的磷酸根離子濃度,來發現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的差異。
當然,能獲得「未來科技獎」,「友善環境」及「永續經營」是重要目標,類似「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這一類的可攜式檢測裝置,可以在田間快速的發現,作物生產不好,是農田水澆灌太多?土壤過度壓實?還是化學肥料施肥過度?農藥不當使用?或者是配方錯誤等問題,透用科技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例如在南投名間的茶園,就協助農民發現茶園澆灌系統,根系橫向生長無法深根的原因,或是不想讓茶樹開花要如何控管土壤裡的磷及有機物、微生物,這時都能應用這類檢測裝置。土環系教授賴鴻裕進一步解釋,過去茶葉這類的經濟作物,傳統分析法往往就耗去半個月以上的時間,以三個月的生長期,茶農發現作物生長問題,往往要等明年才能改善,但明年又有新的變數。「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可以協助診斷專家盡快排除或確定是否因施肥失當,或還有其它影響因子,讓茶葉品質穩定且提升生產量。他表示,有志於農業的青農有了科技當後盾,更能產學共創優質農業,讓臺灣土地的「綠鑽石」發光。團隊計畫主持人申雍教授指出,這次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是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目前建構的「專家系統」大計畫的其中一項,未來要達成「快速」、「精準掌握土壤狀況」及「準確控管」,不再分科各自為政,結合各科專家知識並且雲端數位化,協助解決作物田間管理的複雜性問題。
臺灣有70%淡水資源都使用在農業用途,但目前廣泛使用的植物保水劑材料是從石化原料、具有毒性,人們透過食物鏈把聚丙烯醯胺影響人體神經與生殖系統,森林系陳奕君副教授以「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作為原料,開發出在農業應用上的「甲基纖維素水膠」作為保水劑,添加鉀鹽後,使溶液在室溫環境轉變為膠狀,除了增加生質材料使用率,取之於自然的材料最終回歸到土壤中。
陳奕君副教授進一步解釋,膠狀型態的保水劑,外型像果凍,製作時若加進肥料、農藥或抗菌成份,使用時緩慢釋放,用於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活性成份控釋,避免水份直接流失、降低污染,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實際在盆植實驗使用時發現,它還可以調控土壤保水、化學及物理性質,讓植物根系長得更好。重點是這種天然無毒的「甲基纖維素水膠」,保水性優於目前市面上傳統的保水劑。但大家的問題是「成本」?目前現在成本落差到約為二至五倍,臺灣纖維素處理技術及相關產業都非常成熟,大量生產可以降低成本,且在高價值作物上使用有一定經濟效益。目前全球土壤改良劑的市場高達數億十美元,除了原本的保水功能,加入添加物衍生的商機也十分可觀。而這項產官學合作的保水劑研發,也獲得今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陳奕君副教授表示,感謝科技部肯定,也鼓勵研究學者和產業夥伴共同改良農林業的資材,善用天然材料,創造農林新智慧和價值,讓人們吃的安心健康,達到友善環境和材料永續利用的目的。
臺灣是ICT資訊及通訊科技大國,在智慧農業技術發展上有其優勢,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結合了農、生、理、工管院,應用田間感測、無人機及防範極端氣候預警設備應用,提供「精準農業」的環境與技術支持,讓農業能「友善環境」、「永續利用」,未來的相關衍生產品及技術更是商機無限,也提供臺灣企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中興大學農資學院2團隊 拿下2021未來科技獎 躍進新世紀
稿源:2021-12-01/大成報/蕭宇廷精準與智慧農業,是臺灣近幾年獨步亞洲的強項,有百年歷史傳承的中興大學農資學院,更是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再躍進。由興大農資學院教授申雍、賴鴻裕與吳靖宙團隊的「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拿下第四科技部主辦的第五屆「未來科技獎」;森林系副教授陳奕君的「智慧型纖維素水膠在農業上之應用」,同樣獲得今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而兩者在友善環境農業上都具功效,未來市場商機頗為龐大。
興大農資學院院長詹富智指出,200位的教授,致力於以科技服務農民,共創不必再看天吃飯的「農企」;除了生產的增加,可供「農業永續及保護」的科技研發尤其重要。這次2個團隊獲得「未來科技獎」的殊榮,是對實踐這個目標的一大肯定。
而傳統上,作物生長狀況及收成的預期,往往要靠農民代代相傳的經驗,或是等到作物嚴重生病了才發現。興大農資學院結合了遙測、晶片檢測及微生物分析,透過「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等相關的檢測技術,可以現場20分鐘快速確認並發現問題。
申雍透露,團隊在農地現場扮演的是「土地醫生」、「農業醫生」的角色,目前已經在南投名間的茶園進行產學合作。這些針對田間「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使用的可攜式檢測設備與技術,現階段在亞洲地區也是開路先鋒;配合標準實驗室的數據分析,有助於達到實施「精準農業」的目標。
至於,什麼是「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吳靖宙表示,簡單來說,就是開發手持輕便檢測裝置,透過「磷酸銅與離子選擇膜」當介面,發展適用農業土壤快速檢測的晶片,專一性分析土壤中的磷酸根離子濃度,以發現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的差異。
能獲得「未來科技獎」,「友善環境」及「永續經營」是重要目標,類似「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這一類的可攜式檢測裝置,可以在田間快速的發現,作物生產不好,是農田水澆灌太多?土壤過度壓實?還是化學肥料施肥過度?農藥不當使用?或者是配方錯誤等等問題,並經由科技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例如在南投名間的茶園,就協助農民發現茶園澆灌系統,根系橫向生長無法深根的原因;或是不想讓茶樹開花要如何控管土壤裡的磷及有機物、微生物?這時都能應用這類檢測裝置。
土環系教授賴鴻裕進一步解釋,過去茶葉這類的經濟作物,傳統分析法往往就耗去半個月以上的時間,以3個月的生長期,茶農發現作物生長問題,往往要等明年才能改善,但明年又有新的變數。「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可以協助診斷專家儘快排除或確定是否因施肥失當,或還有其它影響因子,讓茶葉品質穩定且提升生產量。他提到,有志於農業的青農有了科技當後盾,更能產學共創優質農業,讓臺灣土地的「綠鑽石」發光。
申雍則不諱言,這次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是興大農資學院目前建構的「專家系統」大計畫的其中一項;未來要達成「快速」、「精準掌握土壤狀況」及「準確控管」,不再分科各自為政,結合各科專家知識並且雲端數位化,協助解決作物田間管理的複雜性問題。
此外,由於臺灣有70%淡水資源都使用在農業用途,但目前廣泛使用的植物保水劑材料是從石化原料提煉、具有毒性,人們透過食物鏈導致聚丙烯醯胺影響人體神經與生殖系統;陳奕君更以「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做為原料,開發出在農業應用上的「甲基纖維素水膠」當做保水劑,添加鉀鹽後,使溶液在室溫環境轉變為膠狀,除了增加生質材料使用率,取之於自然的材料最終回歸到土壤中。
陳奕君說,膠狀型態的保水劑,外型像果凍,製做時若加進肥料、農藥或抗菌成份,使用時緩慢釋放,用於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活性成份控釋,可避免水份直接流失、降低污染,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實際在盆植實驗使用時發現,它還可以調控土壤保水、化學及物理性質,讓植物根系長得更好。重點是這種天然無毒的「甲基纖維素水膠」,保水性優於市售傳統的保水劑;而目前現在成本落差約為2至5倍。尤其臺灣纖維素處理技術及相關產業都非常成熟,大量生產可以降低成本,且在高價值作物上使用,將有一定經濟效益。
全球土壤改良劑的市場現況高達數億十美元,除了原本的保水功能,加入添加物衍生的商機也十分可觀。而這項產官學合作的保水劑研發,也獲得今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陳奕君表示,感謝科技部肯定,也鼓勵研究學者和產業夥伴共同改良農林業的資材,善用天然材料、創造農林新智慧和價值,讓人們吃的得安心健康,達到友善環境和材料永續利用的目的。
臺灣是ICT資訊及通訊科技大國,在智慧農業技術發展上有其優勢,興大農資學院結合了農、生、理、工管院,應用田間感測、無人機及防範極端氣候預警設備應用,提供「精準農業」的環境與技術支持,讓農業能「友善環境」、「永續利用」;未來的相關衍生產品及技術更是商機無限,也提供臺灣企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快速檢測農地土壤現況 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獲2021未來科技獎
稿源:2021-11-30/台灣好新聞/林重鎣精準與智慧農業,是臺灣近幾年獨步亞洲的強項,有百年歷史傳承的中興大學農資學院,更是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再躍進。由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申雍教授、賴鴻裕教授與吳靖宙教授團隊的「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獲得科技部主辦的第五屆「未來科技獎」,該研究成果可以快速檢測農地土壤現況,提供農友正確的農地管理策略,例如施肥量是否正確、農藥是否過量,而不再是憑農友傳承的經驗來「望(生長情形)、聞(味道)、切(農作物)、問(經驗法則)」,也能有效配合其它智慧農業措施,減少土地負擔。
而森林系陳奕君副教授的「智慧型纖維素水膠在農業上之應用」,只要是含有纖維的素材,不論是廢紙回收還是路邊的雜草,都能成為「可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的材料,添加鉀鹽後變為膠狀,相較於傳統化工成份保水劑對健康和環境影響大,純天然的保水劑用在可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友善環境農業上,都可貢獻功效,未來市場商機更是龐大。
農資學院院長詹富智指出,兩百位的教授,致力於以科技服務農民,共創不必再看天吃飯的「農企」。除了生產的增加,「農業永續及保護」的科技研發,這次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兩個團隊,則是實踐這個目標的一大肯定。
傳統上,作物生長狀況及收成的預期,往往要靠農民代代相傳的經驗,或是等到作物嚴重生病了才發現。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結合了遙測、晶片檢測及微生物分析,透過「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等相關的檢測技術,可以在現場在20分鐘快速確認並發現問題。中興大學農資學院前副院長、土環系教授申雍指出,團隊在農地現場扮演的是「土地醫生」、「農業醫生」的角色,目前已經在南投名間的茶園進行產學合作,而在這些針對田間「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使用的可攜式檢測設備及技術,目前在亞洲地區也是開路先鋒,配合標準實驗室的數據分析,有助於達到實施「精準農業」的目標。
什麼是「快速檢測磷酸根之離子選擇性感測晶片」,中興大學生機系吳靖宙特聘教授表示,簡單來說,就是開發手持輕便檢測裝置,透過「磷酸銅與離子選擇膜」作介面,發展適用農業土壤快速檢測的晶片,專一性分析土壤中的磷酸根離子濃度,來發現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的差異。
當然,能獲得「未來科技獎」,「友善環境」及「永續經營」是重要目標,類似「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這一類的可攜式檢測裝置,可以在田間快速的發現,作物生產不好,是農田水澆灌太多?土壤過度壓實?還是化學肥料施肥過度?農藥不當使用?或者是配方錯誤等問題,透用科技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例如在南投名間的茶園,就協助農民發現茶園澆灌系統,根系橫向生長無法深根的原因,或是不想讓茶樹開花要如何控管土壤裡的磷及有機物、微生物,這時都能應用這類檢測裝置。土環系教授賴鴻裕進一步解釋,過去茶葉這類的經濟作物,傳統分析法往往就耗去半個月以上的時間,以三個月的生長期,茶農發現作物生長問題,往往要等明年才能改善,但明年又有新的變數。「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可以協助診斷專家盡快排除或確定是否因施肥失當,或還有其它影響因子,讓茶葉品質穩定且提升生產量。他表示,有志於農業的青農有了科技當後盾,更能產學共創優質農業,讓臺灣土地的「綠鑽石」發光。團隊計畫主持人申雍教授指出,這次獲得未來科技獎的「快速磷酸根離子檢測,是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目前建構的「專家系統」大計畫的其中一項,未來要達成「快速」、「精準掌握土壤狀況」及「準確控管」,不再分科各自為政,結合各科專家知識並且雲端數位化,協助解決作物田間管理的複雜性問題。
臺灣有70%淡水資源都使用在農業用途,但目前廣泛使用的植物保水劑材料是從石化原料、具有毒性,人們透過食物鏈把聚丙烯醯胺影響人體神經與生殖系統,森林系陳奕君副教授以「再生性材料纖維素衍生物」作為原料,開發出在農業應用上的「甲基纖維素水膠」作為保水劑,添加鉀鹽後,使溶液在室溫環境轉變為膠狀,除了增加生質材料使用率,取之於自然的材料最終回歸到土壤中。
陳奕君副教授進一步解釋,膠狀型態的保水劑,外型像果凍,製作時若加進肥料、農藥或抗菌成份,使用時緩慢釋放,用於農業土壤保水、肥料和其他活性成份控釋,避免水份直接流失、降低污染,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實際在盆植實驗使用時發現,它還可以調控土壤保水、化學及物理性質,讓植物根系長得更好。重點是這種天然無毒的「甲基纖維素水膠」,保水性優於目前市面上傳統的保水劑。但大家的問題是「成本」?目前現在成本落差到約為二至五倍,臺灣纖維素處理技術及相關產業都非常成熟,大量生產可以降低成本,且在高價值作物上使用有一定經濟效益。目前全球土壤改良劑的市場高達數億十美元,除了原本的保水功能,加入添加物衍生的商機也十分可觀。而這項產官學合作的保水劑研發,也獲得今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陳奕君副教授表示,感謝科技部肯定,也鼓勵研究學者和產業夥伴共同改良農林業的資材,善用天然材料,創造農林新智慧和價值,讓人們吃的安心健康,達到友善環境和材料永續利用的目的。
臺灣是ICT資訊及通訊科技大國,在智慧農業技術發展上有其優勢,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結合了農、生、理、工管院,應用田間感測、無人機及防範極端氣候預警設備應用,提供「精準農業」的環境與技術支持,讓農業能「友善環境」、「永續利用」,未來的相關衍生產品及技術更是商機無限,也提供臺灣企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影片:快速檢測感測晶片https://youtu.be/pO8vOAt8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