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組】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發中心成立 整合全台AI與農牧能量
更新時間:2022-01-25 09:40:59 /
張貼時間:2022-01-24 11:56:3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2,868
中興大學攜手農委會農試所、畜試所及農科院共組「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1月24日舉辦啟動儀式,未來將以興大智慧農業研發中心為基地,整合全台AI與農牧研發能量,聚焦於「新農業」,針對農業領域因應環境變遷的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建立代表性的示範應用場域,實際解決農牧產業重大議題與挑戰,期望臺灣成為亞太地區智慧農業指標國。
啟動儀式由興大薛富盛校長、林俊良副校長、農委會陳吉仲主委、農業試驗所林學詩所長、畜產試驗所黃振芳所長、農科院動物科技研究所陳正文所長、農科院植物科技研究所林育萱所長等人共同參與。
中興大學以農立校,林俊良副校長帶領跨域團隊,結合校內農學院、工學院、理學院、電資學院、法政學院、管理學院與生命科學院,配合國家農業與能源發展政策,在數位轉型趨勢下,結合IoT建立動植(生)物培育管理服務,針對農業管理應用,整合開發所需的關鍵人工智慧核心技術,並與農委會農試所、畜試所及農科院等重要農事單位合作,設立示範應用場域進行驗證。該中心獲科技部「回應國家重要挑戰人工智慧專題研究」重大國家型計畫5千2百萬元補助,經費全國最高。
因應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將投入智慧農業技術開發,整合農、工、電資、法律之專長教授及農業研究單位專家,藉由AI核心技術的進階研究與資源整合平台、農業大數據共享服務平台及資料治理,將AI導入農業生產之智慧檢測、智慧栽培與智慧牧場,以利氣候變遷農業調適、精準農業檢測與耕作管理、綠能研發落地,降低農牧生產碳排新農業,最終達到節能、減碳、省工、永續的智慧農業新目標。
該中心重點項目包含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四大面向,並以9項子計畫研發技術切入,聚焦三大亮點作物:水稻、畜牧及蘭花。現場由林俊良副校長與楊明德執行長進行技術展示解說,包含利用智慧型手機以非破壞性方式,檢測水稻含水量及蘭花病毒的可攜式快速病原檢測等前瞻農業技術。
中興大學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今啟動,整合全台AI與農牧研發能量,上游收集資料建立大數據,下游可利用智慧型手機等可攜式檢測,找到病源身分證,由植物醫生專家開處方治療。目前鎖定水稻、蘭花及畜牧三大類。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植物醫師法已送行政院,排進立法院下個會期,如通過不論台灣或全世界的農業,均可透過AI遠距診斷,專家開處方解決問題。
興大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重點項目包括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四大面向,聚焦在水稻、畜牧及蘭花,蒐集大數據,建立資料庫。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指出,針對農業領域因應環境變遷的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先鎖定「新南向」示範應用場域,實際解決農牧產業重大議題與挑戰,期望台灣成為亞太地區智慧農業指標國。
主委陳吉仲表示,農委會全力支援與補助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他透露立法院下會期將討論植物醫師法,如順利實施後,未來全台或新南向,甚至世界各地的農業問題,均可透過AI技術,呈現第一線狀況,由醫師專家診斷治病。
中興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張健忠舉例,研發中心會蒐集各種資料建立大數據,例如發現蘭花病毒,就給一個身分證,判讀什麼病,進資料庫建立大數據,未來蘭花出現病徵,就可透過A I揪出症狀,對症下藥。
在農民端應部分,加入「水稻小幫手」將水稻拍照上傳,透過大數據資料庫的圖片判讀,即會協助判定水稻含水量、依據氣象資料建議幾天後可收割,預計稻米價格等。
興大開發的快篩檢測系統,以往檢測耗費3天,運用可攜式智慧農業檢測系統到田間,3分鐘內可快速檢測農藥、藥物、蘭花病毒,適用於高經濟作物檢測。
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由副校長林俊良帶領跨域團隊成立「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將AI導入農業生產,最終達到節能、減碳、省工、永續目標。
中興大學攜手農委會農試所、畜試所及農科院共組「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今日舉辦啟動儀式,未來將以興大智慧農業研發中心為基地,整合全台AI與農牧研發能量,聚焦於「新農業」,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受邀表示,智慧農業研究出的成果可應用到農業實務上,這些的應用絕對可以大幅度解決台灣及全世界的農業問題,包括老化及工不足的問題,而研究成果農委會會具體用在台灣農業上,接著到新南向及全世界。
今天的啟動儀式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興大校長薛富盛、林俊良副校長、農業試驗所林學詩所長、畜產試驗所長黃振芳所長、農科院動物科技研究所長陳正文所長、農科院植物科技研究所長林育萱等人共同參與。
薛富盛表示,興大在新農業有亮麗成果,目前更結合法人單位、工研院及農委會以下的幾個研究所,其實驗場域除了法人單位,還有產業的場域,做為智慧農業的場域,徹底落實新農業,而新南向應該是未來智慧農業發展一個非常好的實驗場域,藉著新南向智慧農業的推動,作為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的鏈結。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智慧農業不止應用台灣,也應用到新南向國家,此次是跨學院整合。
陳吉仲表示,農委會現正在推「植物醫師法」,已送到行政院,下會期會送到立法院,植物醫師跟AI結合,農民所種的農作物遇到病蟲害,不用請中興大學的推廣老師及人員到實地,只要透過電腦AI就可判斷是那一種病蟲害,直接開處方箋要用那一種農藥來整治。
陳吉仲表示,「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聚焦在水稻、蘭花、畜牧三大亮點作為,以蘭花為例,在運輸過程產生病蟲害,透過智慧化AI部份讓蘭花大幅度成長,而台南的蘭化園區本來是市政府的,願意給農委會,未來國家就有類似科學園區,台灣的蘭花外銷專區,業者全是自動化,配合AI,台灣花卉競爭力全世界更數一數二。
中興大學表示, 「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重點項目包含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四大面向,並以9項子計畫研發技術切入,聚焦三大亮點作物:水稻、畜牧及蘭花。
執行長楊明德現場並進行技術展示解說,包含利用智慧型手機以非破壞性方式,檢測水稻含水量及蘭花病毒的可攜式快速病原檢測等前瞻農業技術。
因應人工智慧潮流,推動農業智慧化與永續發展,農委會攜手國立中興大學,成立「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初期將以水稻、蘭花及畜牧三項作物為主軸,結合智慧檢測、智慧栽培與智慧農牧場、核心技術四大面向發展,盼發展台灣成為亞太地區智慧農業指標國。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副校長林俊良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農業試驗所所長林學詩、畜產試驗所所長黃振芳等人,共同宣布「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正式啟動,將針對環境變遷與人工智慧技術的開發,建立代表性示範應用場域,藉以解決農牧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薛富盛指出,興大長年以來在農業方面的發展廣受肯定,近幾年在理工、電資發展方面也有亮麗成果,在台灣產業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尤其,農業與電資結合,將是興大很有特色的領域,特別在新農業的部分有亮眼成果。
陳吉仲表示,目前植物醫師法已經送到行政院,下個會期就會到立法院審議,植物醫師與AI結合,農民以後遇到病蟲害,只需要透過電腦就可輔助判斷是哪種病蟲害,並直接開立處方籤購買農藥,具體解決農業問題;研究中心整合跨院,許多研究若利用在農業實務上,將大幅度解決人工不足等農業問題。
興大強調,「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整合農、工、電資、法律等專家,藉由AI導入農業生產的智慧檢測、農業栽培等,尋找出可調式氣候變遷的農業,並達到精準檢測、綠能研發等目的,最終達到節能、減碳、省工與永續的新農業目標。
獲得5200萬元補助,中興大學攜手農委會農試所、畜試所及農科院共組「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24日舉辦啟動儀式,未來將以興大智慧農業研發中心為基地,整合全台AI與農牧研發能量,聚焦於「新農業」,針對農業領域因應環境變遷的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建立代表性的示範應用場域,實際解決農牧產業重大議題與挑戰,期望台灣成為亞太地區智慧農業指標國。
該中心重點項目,包含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四大面向,並以9項子計畫研發技術切入,聚焦三大亮點作物,包括水稻、畜牧及蘭花。現場由副校長林俊良與執行長楊明德進行技術展示解說,包含利用智慧型手機,以非破壞性方式,檢測水稻含水量及蘭花病毒的可攜式快速病原檢測等前瞻農業技術。
該中心啟動儀式,由興大校長薛富盛、副校長林俊良、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農業試驗所長林學詩、畜產試驗所長黃振芳、農科院動物科技研究所長陳正文,及農科院植物科技研究所長林育萱等人,共同參與。
中興大學以農立校,林俊良帶領跨域團隊,結合校內農學院、工學院、理學院、電資學院、法政學院、管理學院與生命科學院,配合國家農業與能源發展政策,在數位轉型趨勢下,結合IoT建立動植(生)物培育管理服務,針對農業管理應用,整合開發所需的關鍵人工智慧核心技術,並與農委會農試所、畜試所及農科院等重要農事單位合作,設立示範應用場域進行驗證。
該中心獲得科技部「回應國家重要挑戰人工智慧專題研究」重大國家型計畫5200萬元補助,經費全國最高。
因應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該中心將投入智慧農業技術開發,整合農、工、電資、法律專長教授及農業研究單位專家,藉由AI核心技術的進階研究與資源整合平台、農業大數據共享服務平台及資料治理,將AI導入農業生產的智慧檢測、智慧栽培與智慧牧場,以利氣候變遷農業調適、精準農業檢測與耕作管理、綠能研發落地,降低農牧生產碳排新農業,最終達到節能、減碳、省工及永續的智慧農業新目標。
該中心重點項目,包含核心技術、智慧檢測及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四大面向,並以9項子計畫研發技術切入,聚焦三大亮點作物,包括水稻、畜牧及蘭花。現場由林俊良與楊明德進行技術展示解說,包含利用智慧型手機,以非破壞性方式,檢測水稻含水量及蘭花病毒的可攜式快速病原檢測等前瞻農業技術。
國立中興大學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今(24)日啟動,整合全台AI與農牧研發能量,上游收集資料建立大數據,下游可利用智慧型手機等可攜式檢測,找到病源身分證,由植物醫生專家開處方治療。目前聚焦水稻、蘭花及畜牧三大亮點作物辦理。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未來植物醫生AI就能隔空診治,開處方解決問題。(寇世菁報導)
興大校長薛富盛,副校長林俊良,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農試所所長林學詩等人,共同參與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發中心啟用典禮。興大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重點項目包括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四大面向,目前聚焦在水稻、畜牧及蘭花,蒐集大數據,建立資料庫。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指出,針對農業領域因應環境變遷的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先鎖定新南向示範應用場域,實際解決農牧產業重大議題與挑戰,期望台灣成為亞太地區智慧農業指標國。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委會全力支援與補助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他透露立法院下會期將討論植物醫師法,如順利實施,未來全台或世界各地農業問題,均可透過AI技術,呈現第一線狀況,由醫師專家診斷治病。用在新南向政策,成本可大幅降低。
中興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張健忠舉例,研發中心會蒐集各種資料建立大數據,例如發現蘭花病毒,就給一個身分證,判讀什麼病,進資料庫建立大數據,未來蘭花出現病徵,就可透過A I揪出症狀,對症下藥。在農民端應部分,加入水稻小幫手,將水稻拍照上傳,透過大數據資料庫的圖片判讀,即會協助判定水稻含水量、依據氣象資料建議幾天後可收割,預計稻米價格等。由興大開發的快篩檢測系統,以往檢測耗費3天,運用可攜式智慧農業檢測系統到田間,3分鐘內可快速檢測農藥、藥物、蘭花病毒,適用於高經濟作物檢測。
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由興大副校長林俊良帶領跨域團隊,將AI導入農業生產,最終達到節能、減碳、省工、永續目標。
中興大學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24日正式啟動,整合全台AI與農牧研發能量,上游收集資料建立大數據,下游可利用智慧型手機等可攜式檢測,找到病源身分證,由植物醫生專家開處方治療,目前鎖定水稻、蘭花及畜牧三大類。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植物醫師法若通過,未來台灣或新南向農業狀況,均可透過AI遠距診斷,大降低成本。
興大校長薛富盛,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農試所所長林學詩等人,共同參與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發中心啟用典禮。中心重點項目包括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等四大面向,聚焦在水稻、畜牧及蘭花,蒐集大數據,建立資料庫。
校長薛富盛指出,針對農業領域因應環境變遷的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先鎖定「新南向」示範應用場域,實際解決農牧產業重大議題與挑戰,期望台灣成為亞太地區智慧農業指標國。
主委陳吉仲表示,農委會全力支援與補助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他也透露立法院下個會期將討論植物醫師法,如順利通過,未來全台或新南向,甚至世界各地的農業問題,均可透過AI技術呈現第一線狀況,由醫師專家診斷治病,成本可大幅降低。
興大工學院副院長張健忠指出,研發中心蒐集各種資料建立大數據,如發現蘭花病毒就給一個身分證、判讀什麼病,再進資料庫建立大數據,這樣未來蘭花若出現病徵,就可透過A I揪出症狀、對症下藥。
另一方面農民也可利用智慧型手機,加入「水稻小幫手」,將水稻拍照上傳,透過大數據資料庫的圖片進行判讀,即可協助判定水稻含水量、依據氣象資料建議幾天後可收割、預計稻米價格等等。
張建忠說,興大開發的快篩檢測系統,以往檢測耗費3天,現在運用可攜式智慧農業檢測系統到田間,3分鐘內可快速檢測農藥、藥物、蘭花病毒,適用於高經濟作物檢測。
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由副校長林俊良帶領跨域團隊成立「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將AI導入農業生產,最終達到節能、減碳、省工、永續目標。
中興大學「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今天啟動,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會中指出,智慧化、AI化都是工具,永續才是目標,將協助興大聚焦「新農業」成為研發基地。
中興大學攜手農委會農試所、畜試所及農科院共組「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今天舉辦啟動儀式,陳吉仲、興大校長薛富盛、副校長林俊良等人都出席啟動儀式。
因應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興大表示,「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將投入智慧農業技術開發,整合農、工、電資、法律等專長教授及農業研究單位專家,藉由AI核心技術的進階研究,與資源整合平台、農業大數據共享服務平台及資料治理。
興大指出,重點項目包含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4大面向,並以9項子計畫研發技術切入,聚焦3大亮點,包括水稻、畜牧及蘭花。
陳吉仲在啟動儀式中表示,興大對農業的貢獻,是扮演最重要角色的一所大學,興大跨學院合作,對台灣農業部門有實質貢獻,但更重要的是,不管智慧化、AI化都是工具,永續才是目標,農委會將協助興大發揮功能,貢獻給台灣,甚至全世界。
陳吉仲指出,農業技術上有農試所相等關場試所都能協助,未來興大有需要相關經費,農委會都會提供協助,以稻米來說,使用無人機施藥可以大幅節省成本,且精準施藥能讓病蟲害降到最低,稻米是國內種植最大的作物,而蘭花則是重要的出口產品,透過這兩個產業,可以成功應用到其他品項,紮紮實實一步一步來做,興大可望成為最大的推手及研發基地。(編輯:陳仁華)1110124
農委會今(24)日與中興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宣布成立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發中心,現場展示未來新型農業的雛形,例如農民可透過手機拍攝稻穗的照片,上傳到雲端迅速判斷出農作的健康狀況。興大表示,已經在台中進行大規模驗證,預估兩年內軟硬體就能商品化,普及到全台灣。
只要拿起手機,開啟拍照模式,上傳稻穗的照片到「水稻小幫手」App,經過雲端資料庫比對診斷,不到5秒的時間,馬上顯示出這株稻穗的含水量與米質,這是中興大學最新的AI農業智慧檢測技術,結合氣象資料,建議農民幾天之後可以收割。
中興大學副校長林俊良說明,「去拍照或是做光譜上的量測,就可以知道這些農作物病害的情況,也可以知道它的含水量等等,可以去預估。如果它量測的點更多的話,就可以預估整個區域的產量是多少。」
這種可攜式的智慧農業檢測儀器,也可應用在檢測蔬果、花卉,是否有農藥殘留、以及感染何種病毒,猶如專屬於農民的網路植物醫生。
農委會24日與中興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宣布成立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發中心,中興大學表示,初期以稻米和蘭花兩種作物為試驗對象,目前已在台中霧峰的稻田進行大規模驗證,預估兩年內軟硬體就能商品化,普及到全台灣。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我想不管是智慧化、AI都是工具,永續才是我們的目標。農委會這邊絕對會全力協助中興大學,讓他不只是在台灣可以發揮,整個對農業的貢獻,甚至包括全世界。」
根據農委會統計,2020年種植稻米面積達15.9萬公頃,是全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蘭花則是台灣聞名國際的經濟作物,這項研發被視為重大國家型計畫,科技部挹注5200萬元,期盼農民掌握新科技,迎接未來農業轉型與氣候的挑戰。
傳統農產的健康檢查也科技化了!農民用手機拍照傳進社群軟體中,就可以知道自己種的水稻含水量有多少?預計可以賣多少錢了!還有以往農作物需要耗費一周以上的病毒檢驗流程,簡化成3分鐘就可以完成,這都是農糧署與中興大學合作,將AI科技引進農業的新技術,更成立研究發展中心來進一步協助農民。
用手機秒知道稻米可以賣多少錢,工作人員拿著手機對稻米拍照,上傳到社群軟體的「稻米小幫手」,馬上出現稻米中的含水量跟,預計可以賣多少錢?接著想測試自己的農作物,有沒有農藥殘留或病毒,把水果放上紅色檢測盒,不用5分鐘就可以知道結果,讓以往需要一週以上的採樣檢驗,縮短到一天內就可以完成,這些通通都是農糧署與中興大學合作,將AI科技引進農業,更成立研究發展中心來協助農民。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以在過去利用包括無人機的噴灑農藥,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成本,技術上我們有包括我們的農試所我們的畜試所等,相關場試所都可以樂意的來協助相關技術,永續才是我們的目標。」陳吉仲說永續農業是接下來的目標,AI科技引進農業發展是必要的,尤其以大數據資料,用最快的速度判定農作物的好壞,中興大學副校長林俊良說:「去開發了它的大數據資料庫跟AI模型,那作為未來我們去做農業上面的病蟲害檢測。」中興大學強調,目前中心會先以水稻畜牧蘭花為研發科技主軸,縮短農作物檢測流程,加快農民出貨速度,提升台灣農作物的競爭力。
啟動儀式由興大薛富盛校長、林俊良副校長、農委會陳吉仲主委、農業試驗所林學詩所長、畜產試驗所黃振芳所長、農科院動物科技研究所陳正文所長、農科院植物科技研究所林育萱所長等人共同參與。
中興大學以農立校,林俊良副校長帶領跨域團隊,結合校內農學院、工學院、理學院、電資學院、法政學院、管理學院與生命科學院,配合國家農業與能源發展政策,在數位轉型趨勢下,結合IoT建立動植(生)物培育管理服務,針對農業管理應用,整合開發所需的關鍵人工智慧核心技術,並與農委會農試所、畜試所及農科院等重要農事單位合作,設立示範應用場域進行驗證。該中心獲科技部「回應國家重要挑戰人工智慧專題研究」重大國家型計畫5千2百萬元補助,經費全國最高。
因應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將投入智慧農業技術開發,整合農、工、電資、法律之專長教授及農業研究單位專家,藉由AI核心技術的進階研究與資源整合平台、農業大數據共享服務平台及資料治理,將AI導入農業生產之智慧檢測、智慧栽培與智慧牧場,以利氣候變遷農業調適、精準農業檢測與耕作管理、綠能研發落地,降低農牧生產碳排新農業,最終達到節能、減碳、省工、永續的智慧農業新目標。
該中心重點項目包含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四大面向,並以9項子計畫研發技術切入,聚焦三大亮點作物:水稻、畜牧及蘭花。現場由林俊良副校長與楊明德執行長進行技術展示解說,包含利用智慧型手機以非破壞性方式,檢測水稻含水量及蘭花病毒的可攜式快速病原檢測等前瞻農業技術。
中興大學啟動新農業研發中心 當植物醫生藉AI隔空診治
稿源:2022-01-24/聯合報/陳秋雲中興大學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今啟動,整合全台AI與農牧研發能量,上游收集資料建立大數據,下游可利用智慧型手機等可攜式檢測,找到病源身分證,由植物醫生專家開處方治療。目前鎖定水稻、蘭花及畜牧三大類。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植物醫師法已送行政院,排進立法院下個會期,如通過不論台灣或全世界的農業,均可透過AI遠距診斷,專家開處方解決問題。
興大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重點項目包括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四大面向,聚焦在水稻、畜牧及蘭花,蒐集大數據,建立資料庫。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指出,針對農業領域因應環境變遷的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先鎖定「新南向」示範應用場域,實際解決農牧產業重大議題與挑戰,期望台灣成為亞太地區智慧農業指標國。
主委陳吉仲表示,農委會全力支援與補助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他透露立法院下會期將討論植物醫師法,如順利實施後,未來全台或新南向,甚至世界各地的農業問題,均可透過AI技術,呈現第一線狀況,由醫師專家診斷治病。
中興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張健忠舉例,研發中心會蒐集各種資料建立大數據,例如發現蘭花病毒,就給一個身分證,判讀什麼病,進資料庫建立大數據,未來蘭花出現病徵,就可透過A I揪出症狀,對症下藥。
在農民端應部分,加入「水稻小幫手」將水稻拍照上傳,透過大數據資料庫的圖片判讀,即會協助判定水稻含水量、依據氣象資料建議幾天後可收割,預計稻米價格等。
興大開發的快篩檢測系統,以往檢測耗費3天,運用可攜式智慧農業檢測系統到田間,3分鐘內可快速檢測農藥、藥物、蘭花病毒,適用於高經濟作物檢測。
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由副校長林俊良帶領跨域團隊成立「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將AI導入農業生產,最終達到節能、減碳、省工、永續目標。
中興大學「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今啟動
稿源:2022-01-24/自由時報/蘇金鳳中興大學攜手農委會農試所、畜試所及農科院共組「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今日舉辦啟動儀式,未來將以興大智慧農業研發中心為基地,整合全台AI與農牧研發能量,聚焦於「新農業」,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受邀表示,智慧農業研究出的成果可應用到農業實務上,這些的應用絕對可以大幅度解決台灣及全世界的農業問題,包括老化及工不足的問題,而研究成果農委會會具體用在台灣農業上,接著到新南向及全世界。
今天的啟動儀式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興大校長薛富盛、林俊良副校長、農業試驗所林學詩所長、畜產試驗所長黃振芳所長、農科院動物科技研究所長陳正文所長、農科院植物科技研究所長林育萱等人共同參與。
薛富盛表示,興大在新農業有亮麗成果,目前更結合法人單位、工研院及農委會以下的幾個研究所,其實驗場域除了法人單位,還有產業的場域,做為智慧農業的場域,徹底落實新農業,而新南向應該是未來智慧農業發展一個非常好的實驗場域,藉著新南向智慧農業的推動,作為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的鏈結。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智慧農業不止應用台灣,也應用到新南向國家,此次是跨學院整合。
陳吉仲表示,農委會現正在推「植物醫師法」,已送到行政院,下會期會送到立法院,植物醫師跟AI結合,農民所種的農作物遇到病蟲害,不用請中興大學的推廣老師及人員到實地,只要透過電腦AI就可判斷是那一種病蟲害,直接開處方箋要用那一種農藥來整治。
陳吉仲表示,「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聚焦在水稻、蘭花、畜牧三大亮點作為,以蘭花為例,在運輸過程產生病蟲害,透過智慧化AI部份讓蘭花大幅度成長,而台南的蘭化園區本來是市政府的,願意給農委會,未來國家就有類似科學園區,台灣的蘭花外銷專區,業者全是自動化,配合AI,台灣花卉競爭力全世界更數一數二。
中興大學表示, 「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重點項目包含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四大面向,並以9項子計畫研發技術切入,聚焦三大亮點作物:水稻、畜牧及蘭花。
執行長楊明德現場並進行技術展示解說,包含利用智慧型手機以非破壞性方式,檢測水稻含水量及蘭花病毒的可攜式快速病原檢測等前瞻農業技術。
推動農業智慧永續 興大攜手農委會成立發展中心
稿源:2022-01-24/中時/林欣儀因應人工智慧潮流,推動農業智慧化與永續發展,農委會攜手國立中興大學,成立「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初期將以水稻、蘭花及畜牧三項作物為主軸,結合智慧檢測、智慧栽培與智慧農牧場、核心技術四大面向發展,盼發展台灣成為亞太地區智慧農業指標國。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副校長林俊良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農業試驗所所長林學詩、畜產試驗所所長黃振芳等人,共同宣布「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正式啟動,將針對環境變遷與人工智慧技術的開發,建立代表性示範應用場域,藉以解決農牧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薛富盛指出,興大長年以來在農業方面的發展廣受肯定,近幾年在理工、電資發展方面也有亮麗成果,在台灣產業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尤其,農業與電資結合,將是興大很有特色的領域,特別在新農業的部分有亮眼成果。
陳吉仲表示,目前植物醫師法已經送到行政院,下個會期就會到立法院審議,植物醫師與AI結合,農民以後遇到病蟲害,只需要透過電腦就可輔助判斷是哪種病蟲害,並直接開立處方籤購買農藥,具體解決農業問題;研究中心整合跨院,許多研究若利用在農業實務上,將大幅度解決人工不足等農業問題。
興大強調,「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整合農、工、電資、法律等專家,藉由AI導入農業生產的智慧檢測、農業栽培等,尋找出可調式氣候變遷的農業,並達到精準檢測、綠能研發等目的,最終達到節能、減碳、省工與永續的新農業目標。
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24日啟動成立
稿源:2022-01-24/工商/劉朱松獲得5200萬元補助,中興大學攜手農委會農試所、畜試所及農科院共組「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24日舉辦啟動儀式,未來將以興大智慧農業研發中心為基地,整合全台AI與農牧研發能量,聚焦於「新農業」,針對農業領域因應環境變遷的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建立代表性的示範應用場域,實際解決農牧產業重大議題與挑戰,期望台灣成為亞太地區智慧農業指標國。
該中心重點項目,包含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四大面向,並以9項子計畫研發技術切入,聚焦三大亮點作物,包括水稻、畜牧及蘭花。現場由副校長林俊良與執行長楊明德進行技術展示解說,包含利用智慧型手機,以非破壞性方式,檢測水稻含水量及蘭花病毒的可攜式快速病原檢測等前瞻農業技術。
該中心啟動儀式,由興大校長薛富盛、副校長林俊良、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農業試驗所長林學詩、畜產試驗所長黃振芳、農科院動物科技研究所長陳正文,及農科院植物科技研究所長林育萱等人,共同參與。
中興大學以農立校,林俊良帶領跨域團隊,結合校內農學院、工學院、理學院、電資學院、法政學院、管理學院與生命科學院,配合國家農業與能源發展政策,在數位轉型趨勢下,結合IoT建立動植(生)物培育管理服務,針對農業管理應用,整合開發所需的關鍵人工智慧核心技術,並與農委會農試所、畜試所及農科院等重要農事單位合作,設立示範應用場域進行驗證。
該中心獲得科技部「回應國家重要挑戰人工智慧專題研究」重大國家型計畫5200萬元補助,經費全國最高。
因應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該中心將投入智慧農業技術開發,整合農、工、電資、法律專長教授及農業研究單位專家,藉由AI核心技術的進階研究與資源整合平台、農業大數據共享服務平台及資料治理,將AI導入農業生產的智慧檢測、智慧栽培與智慧牧場,以利氣候變遷農業調適、精準農業檢測與耕作管理、綠能研發落地,降低農牧生產碳排新農業,最終達到節能、減碳、省工及永續的智慧農業新目標。
該中心重點項目,包含核心技術、智慧檢測及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四大面向,並以9項子計畫研發技術切入,聚焦三大亮點作物,包括水稻、畜牧及蘭花。現場由林俊良與楊明德進行技術展示解說,包含利用智慧型手機,以非破壞性方式,檢測水稻含水量及蘭花病毒的可攜式快速病原檢測等前瞻農業技術。
興大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發中心啟用 透過AI也能隔空診治
稿源:2022-01-24/中廣國立中興大學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今(24)日啟動,整合全台AI與農牧研發能量,上游收集資料建立大數據,下游可利用智慧型手機等可攜式檢測,找到病源身分證,由植物醫生專家開處方治療。目前聚焦水稻、蘭花及畜牧三大亮點作物辦理。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未來植物醫生AI就能隔空診治,開處方解決問題。(寇世菁報導)
興大校長薛富盛,副校長林俊良,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農試所所長林學詩等人,共同參與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發中心啟用典禮。興大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重點項目包括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四大面向,目前聚焦在水稻、畜牧及蘭花,蒐集大數據,建立資料庫。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指出,針對農業領域因應環境變遷的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先鎖定新南向示範應用場域,實際解決農牧產業重大議題與挑戰,期望台灣成為亞太地區智慧農業指標國。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委會全力支援與補助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他透露立法院下會期將討論植物醫師法,如順利實施,未來全台或世界各地農業問題,均可透過AI技術,呈現第一線狀況,由醫師專家診斷治病。用在新南向政策,成本可大幅降低。
中興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張健忠舉例,研發中心會蒐集各種資料建立大數據,例如發現蘭花病毒,就給一個身分證,判讀什麼病,進資料庫建立大數據,未來蘭花出現病徵,就可透過A I揪出症狀,對症下藥。在農民端應部分,加入水稻小幫手,將水稻拍照上傳,透過大數據資料庫的圖片判讀,即會協助判定水稻含水量、依據氣象資料建議幾天後可收割,預計稻米價格等。由興大開發的快篩檢測系統,以往檢測耗費3天,運用可攜式智慧農業檢測系統到田間,3分鐘內可快速檢測農藥、藥物、蘭花病毒,適用於高經濟作物檢測。
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由興大副校長林俊良帶領跨域團隊,將AI導入農業生產,最終達到節能、減碳、省工、永續目標。
興大智慧新農中心啟用 AI可隔空診治
稿源:2022-01-24/大紀元/黃玉燕中興大學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24日正式啟動,整合全台AI與農牧研發能量,上游收集資料建立大數據,下游可利用智慧型手機等可攜式檢測,找到病源身分證,由植物醫生專家開處方治療,目前鎖定水稻、蘭花及畜牧三大類。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指出,植物醫師法若通過,未來台灣或新南向農業狀況,均可透過AI遠距診斷,大降低成本。
興大校長薛富盛,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農試所所長林學詩等人,共同參與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發中心啟用典禮。中心重點項目包括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等四大面向,聚焦在水稻、畜牧及蘭花,蒐集大數據,建立資料庫。
校長薛富盛指出,針對農業領域因應環境變遷的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先鎖定「新南向」示範應用場域,實際解決農牧產業重大議題與挑戰,期望台灣成為亞太地區智慧農業指標國。
主委陳吉仲表示,農委會全力支援與補助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他也透露立法院下個會期將討論植物醫師法,如順利通過,未來全台或新南向,甚至世界各地的農業問題,均可透過AI技術呈現第一線狀況,由醫師專家診斷治病,成本可大幅降低。
興大工學院副院長張健忠指出,研發中心蒐集各種資料建立大數據,如發現蘭花病毒就給一個身分證、判讀什麼病,再進資料庫建立大數據,這樣未來蘭花若出現病徵,就可透過A I揪出症狀、對症下藥。
另一方面農民也可利用智慧型手機,加入「水稻小幫手」,將水稻拍照上傳,透過大數據資料庫的圖片進行判讀,即可協助判定水稻含水量、依據氣象資料建議幾天後可收割、預計稻米價格等等。
張建忠說,興大開發的快篩檢測系統,以往檢測耗費3天,現在運用可攜式智慧農業檢測系統到田間,3分鐘內可快速檢測農藥、藥物、蘭花病毒,適用於高經濟作物檢測。
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由副校長林俊良帶領跨域團隊成立「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將AI導入農業生產,最終達到節能、減碳、省工、永續目標。
興大智慧永續研發中心成立 聚焦「新農業」
稿源:2022-01-24/中央社/郝雪卿中興大學「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今天啟動,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會中指出,智慧化、AI化都是工具,永續才是目標,將協助興大聚焦「新農業」成為研發基地。
中興大學攜手農委會農試所、畜試所及農科院共組「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今天舉辦啟動儀式,陳吉仲、興大校長薛富盛、副校長林俊良等人都出席啟動儀式。
因應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興大表示,「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將投入智慧農業技術開發,整合農、工、電資、法律等專長教授及農業研究單位專家,藉由AI核心技術的進階研究,與資源整合平台、農業大數據共享服務平台及資料治理。
興大指出,重點項目包含核心技術、智慧檢測、智慧農牧場及智慧栽培4大面向,並以9項子計畫研發技術切入,聚焦3大亮點,包括水稻、畜牧及蘭花。
陳吉仲在啟動儀式中表示,興大對農業的貢獻,是扮演最重要角色的一所大學,興大跨學院合作,對台灣農業部門有實質貢獻,但更重要的是,不管智慧化、AI化都是工具,永續才是目標,農委會將協助興大發揮功能,貢獻給台灣,甚至全世界。
陳吉仲指出,農業技術上有農試所相等關場試所都能協助,未來興大有需要相關經費,農委會都會提供協助,以稻米來說,使用無人機施藥可以大幅節省成本,且精準施藥能讓病蟲害降到最低,稻米是國內種植最大的作物,而蘭花則是重要的出口產品,透過這兩個產業,可以成功應用到其他品項,紮紮實實一步一步來做,興大可望成為最大的推手及研發基地。(編輯:陳仁華)1110124
中興大學開發App 上傳稻穗照AI助辨識健康狀況
稿源:2022-01-04/公視新聞網/楊旻峰、王龍韜農委會今(24)日與中興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宣布成立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發中心,現場展示未來新型農業的雛形,例如農民可透過手機拍攝稻穗的照片,上傳到雲端迅速判斷出農作的健康狀況。興大表示,已經在台中進行大規模驗證,預估兩年內軟硬體就能商品化,普及到全台灣。
只要拿起手機,開啟拍照模式,上傳稻穗的照片到「水稻小幫手」App,經過雲端資料庫比對診斷,不到5秒的時間,馬上顯示出這株稻穗的含水量與米質,這是中興大學最新的AI農業智慧檢測技術,結合氣象資料,建議農民幾天之後可以收割。
中興大學副校長林俊良說明,「去拍照或是做光譜上的量測,就可以知道這些農作物病害的情況,也可以知道它的含水量等等,可以去預估。如果它量測的點更多的話,就可以預估整個區域的產量是多少。」
這種可攜式的智慧農業檢測儀器,也可應用在檢測蔬果、花卉,是否有農藥殘留、以及感染何種病毒,猶如專屬於農民的網路植物醫生。
農委會24日與中興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宣布成立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發中心,中興大學表示,初期以稻米和蘭花兩種作物為試驗對象,目前已在台中霧峰的稻田進行大規模驗證,預估兩年內軟硬體就能商品化,普及到全台灣。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我想不管是智慧化、AI都是工具,永續才是我們的目標。農委會這邊絕對會全力協助中興大學,讓他不只是在台灣可以發揮,整個對農業的貢獻,甚至包括全世界。」
根據農委會統計,2020年種植稻米面積達15.9萬公頃,是全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蘭花則是台灣聞名國際的經濟作物,這項研發被視為重大國家型計畫,科技部挹注5200萬元,期盼農民掌握新科技,迎接未來農業轉型與氣候的挑戰。
水稻健檢進化了! AI技術幫助農業升級
稿源:2022-01-24/華視/李盈萱、謝憲宗傳統農產的健康檢查也科技化了!農民用手機拍照傳進社群軟體中,就可以知道自己種的水稻含水量有多少?預計可以賣多少錢了!還有以往農作物需要耗費一周以上的病毒檢驗流程,簡化成3分鐘就可以完成,這都是農糧署與中興大學合作,將AI科技引進農業的新技術,更成立研究發展中心來進一步協助農民。
用手機秒知道稻米可以賣多少錢,工作人員拿著手機對稻米拍照,上傳到社群軟體的「稻米小幫手」,馬上出現稻米中的含水量跟,預計可以賣多少錢?接著想測試自己的農作物,有沒有農藥殘留或病毒,把水果放上紅色檢測盒,不用5分鐘就可以知道結果,讓以往需要一週以上的採樣檢驗,縮短到一天內就可以完成,這些通通都是農糧署與中興大學合作,將AI科技引進農業,更成立研究發展中心來協助農民。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以在過去利用包括無人機的噴灑農藥,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成本,技術上我們有包括我們的農試所我們的畜試所等,相關場試所都可以樂意的來協助相關技術,永續才是我們的目標。」陳吉仲說永續農業是接下來的目標,AI科技引進農業發展是必要的,尤其以大數據資料,用最快的速度判定農作物的好壞,中興大學副校長林俊良說:「去開發了它的大數據資料庫跟AI模型,那作為未來我們去做農業上面的病蟲害檢測。」中興大學強調,目前中心會先以水稻畜牧蘭花為研發科技主軸,縮短農作物檢測流程,加快農民出貨速度,提升台灣農作物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