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媒體報導】科學化管理 土壤碳匯變黃金

更新時間:2022-01-25 09:19:24 / 張貼時間:2022-01-25 09:15:47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1,575
稿源:2022-01-24/工商時報

節能減碳成新顯學,全球主要國家紛紛推動碳稅、碳中和與淨零碳排;中興大學副校長黃振文、森林學系特聘教授王升陽認為,這個趨勢長期不僅可以改善全球環境,透過科學化的管理農、林業,土壤碳匯也能變黃金。

台大生農學院長盧虎生認為,2050-2060年台灣人口雖可能減少300~500萬人,屆時釋放出的多餘農地,若能依照正瀚生技印製的FAO土壤再碳化工具書來操作,例如輪種牧草、玉米和豆科類作物,讓有機物質回到土壤,台灣可能藉由農、林地的「固碳」系統,就達到全島淨零碳排。

所謂「固碳」,王升陽表示,樹木與植物行光合作用而獲得葡萄糖,同時也把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細胞壁中,例如樹木吸收4公斤二氧化碳、才能轉化為1公斤的木材,但這樣的「固碳」速度,遠不及台灣鋼鐵、塑化產業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舉例來說,台灣目前森林每年可吸收、固化的二氧化碳,大約是總排放量的7~8%,因此大家總是聚焦如何減少鋼鐵、塑化等行業的碳排放,而忽略了對森林與農地的積極管理,應該要同時兼顧「減排」與「固碳」。

如何用「科學方式」管理森林與農地,王升陽表示,第一要先分析森林的組成結構,現有林地必須適度進行汰換,用健康年輕的樹木、替換掉固碳效率很低的老樹。以台灣目前約200萬公頃森林面積來看,除了近50萬公頃的人工林與經濟林之外,道路與工作機具可觸達的林地約有15、16萬公頃,因此大約有65萬公頃的森林是可以進行汰換、協助固碳;而汰換的同時,要兼顧對原生林的保護。

第二,多種植生長快速、固碳能力強的樹種,例如相思樹、光蠟樹、台灣櫸;依照樹種的不同,有些可能三、四十年就必須要再汰換。第三,就是要減少對石化能源的依賴、多使用再生能源,因為採集這類能源必須翻動土壤,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不過,王升陽也提醒,並不是所有的森林都可以換算為碳匯、進行碳權交易,根據聯合國的資料,1990年之後種下的樹木仍處於高速生長期、固碳能力佳,才可以被計算為「碳匯」。台灣要建立碳匯、碳權的交易平台之前,必須先接軌國際的認證機制、培養相關人才,計算出林地的碳匯價值,藉由大公司購買碳匯、帶動相關交易風氣,進而鼓勵更多專業人才投入樹林的種植,形成良性循環,未來將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