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媒體報導】正瀚生技催動土地減排固碳

更新時間:2022-01-25 16:59:58 / 張貼時間:2022-01-25 16:47:20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1,477
稿源:2022-1-25/經濟日報/彭慧明/台北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去年9月發表《全球土壤再碳化,推薦管理措施之技術手冊》,正瀚生技特地印製中、英文版技術手冊各3,000套送給產官學界。

正瀚生技(6534)盼讓台灣藉由國際經驗,看到如何建立台灣農地、林地再碳化的「固碳」及衍生的「碳匯」,以金融政策、增加企業誘因,建立從固碳到碳匯的永續生態系統。

土地具備固碳的最大功能,但這項優勢在節能減碳過程中往往被忽視。這部技術手冊共有六冊,內容以實際案例為主,可做為借鏡。

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尊賢指出,現在國際間各產業都在要求綠色供應鏈,台灣外銷歐盟、日本等地也在推動碳稅等相關機制。當前「千分之四」的目標對台灣農業來說是不易達成,即使現在開始做,也要幾年才看到成效,政府要鼓勵農民在農地做有機栽種,增加有機碳,增加固碳的能力,但需要貸款、有風險,也需要技術,政府還有很多待做之事,包括三至五年內必須加速制定金融配套在內的措施,讓農民採用。

中興大學副校長黃振文指出,台灣土壤問題包括工業產生酸雨傷土地、利用化肥增加作物則耗損土壤的有機質,多種原因使土質劣化,土地中的微生物不夠多樣性,讓植物病蟲害影響擴大,作物不健康、產量也下降,農民噴藥使問題更嚴重。

黃振文指出,癥結是增加土地有機質、「碳化」的能力,台灣農地每增加1%的有機質,每年可以吸附3,800萬噸二氧化碳,是對地球永續最佳的做法。正瀚生技引進這套專書,最重要功能就是引入國外成功的案例,讓大家了解土地在減碳、減排的重要性,在技術面上有案例,讓台灣農民或政府單位做為借鏡。

台大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指出,要土地吸碳、固碳,需要方法與策略。在人類總排放千分之四的概念出現後,生態、有機農業重點都關注土壤,有了創新性的改變。正瀚引進FAO的套書,在COP21後針對農地與森林的特性,未來改善與研發種植的新方法,碳匯的計算,學者的建議等,彙整400個專家的智慧,為人類的整體排放與土地平衡做出系統整理。

他指出淨零排碳宣示後,需要科技、企業和消費者支持。例如新耕作方法,希望農夫與企業採用,就會需要金融系統借貸的支持,台灣許多大型銀行已加入提供「綠色貸款」,有助農業有機碳的操作,也要有驗證系統建立碳信用額度認證(商標),讓消費者得以支持。
正瀚生技董事長吳正邦為產官學界引入FAO技術手冊,提供建立台灣農地、林地再碳化的「固碳」及衍生的「碳匯」國際經驗。正瀚生技/提供

正瀚生技董事長吳正邦為產官學界引入FAO技術手冊,提供建立台灣農地、林地再碳化的「固碳」及衍生的「碳匯」國際經驗。正瀚生技/提供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