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公關組】溪流生態研究新突破!興大、清大團隊探究後龍溪生態系統

【公關組】溪流生態研究新突破!興大、清大團隊探究後龍溪生態系統

更新時間:2022-03-04 09:04:28 / 張貼時間:2022-03-02 09:30:33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2,050
臺灣溪流生態研究新突破!中興大學與清華大學跨校團隊歷經1年的生態調查,完成國內少見橫跨水域、濱溪陸域的生態系研究,以苗栗後龍溪流域為樣區,建構食物網模式及分析生態數據,研究發現昆蟲等節肢動物在食物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成果2022年2月刊登於國際水域生態知名期刊《Aquatic Sciences》,未來可作為溪流保育之參考。

此項研究涵蓋的生物類群共分為25個生態功能群,包含微藻、碎屑、昆蟲、甲殼類、魚類、兩棲類、肉食哺乳動物、陸域植被,各種生態數據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特聘教授、中興大學昆蟲系楊曼妙教授、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團隊、中興大學昆蟲系廖一璋博士分工蒐集,最後再由廖一璋及林幸助進行數據整合,並建構出溪流的生態系統模式。

臺灣有超過100多條主要溪流,溪流保育為極需重視的議題,相較於高山溪流,淺山溪流與貼近人民生活,也更易受人為活動汙染。過去溪流保育工作常著重在水域生物,甚少全面考量包含濱溪陸域的整個生態系統,比如多樣性極高的昆蟲等節肢動物也時常被忽略。此項研究突破之處,在於系統化且完整地探究濱溪生物群聚,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林幸助表示,建構食物網模式可將複雜的生態系結構及功能簡化,以摘要的方式來描述生態系,有助於科學家瞭解生態系統的運作及特性。研究結果突顯昆蟲等節肢動物,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水域及陸域之間能量傳遞的重要角色,許多水域及陸域生物皆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針對濱溪植被豐富之溪流,若將陸域群聚移除,則將對生態模式結構有顯著影響。由此可見,濱溪陸域及水域應視為一個完整且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

廖一璋指出,昆蟲就像生態工程師一般,鞏固著其中的能量橋梁,透過食物鏈之網絡,使水域及陸域之間的能量流循環不息,進而促進溪流生態系統之成熟及穩定性。楊曼妙認為,昆蟲在自然界中較不起眼,常不被重視,但本研究證實昆蟲在溪流生態系統中不可忽視的地位。

林幸助表示,本研究是以較系統性的研究方式來提出客觀的科學證據,顯示溪流整治工作若採用水泥作邊坡化等工程移除濱岸植被,其實對於整個溪流生態系統會有不可逆的巨大影響,希望能藉此讓相關管理當局對於未來溪流保育政策上能納入濱溪陸域環境生態之考量。

論文連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027-022-00850-x



溪流生態研究新突破 興大、清大團隊探究後龍溪生態系統

稿源:2022-03-02/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臺灣溪流生態研究新突破!中興大學與清華大學跨校團隊歷經1年的生態調查,完成國內少見橫跨水域、濱溪陸域的生態系研究,以苗栗後龍溪流域為樣區,建構食物網模式及分析生態數據,研究發現昆蟲等節肢動物在食物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成果2022年2月刊登於國際水域生態知名期刊「Aquatic Sciences」,未來可作為溪流保育之參考。

研究涵蓋的生物類群共分為25個生態功能群,包含微藻、碎屑、昆蟲、甲殼類、魚類、兩棲類、肉食哺乳動物、陸域植被,各種生態數據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特聘教授、中興大學昆蟲系楊曼妙教授、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團隊、中興大學昆蟲系廖一璋博士分工蒐集,最後再由廖一璋及林幸助進行數據整合,並建構出溪流的生態系統模式。

臺灣有超過100多條主要溪流,溪流保育為極需重視的議題,相較於高山溪流,淺山溪流與貼近人民生活,也更易受人為活動汙染。過去溪流保育工作常著重在水域生物,甚少全面考量包含濱溪陸域的整個生態系統,比如多樣性極高的昆蟲等節肢動物也時常被忽略。研究突破之處,在於系統化且完整地探究濱溪生物群聚,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林幸助表示,建構食物網模式可將複雜的生態系結構及功能簡化,以摘要的方式來描述生態系,有助於科學家瞭解生態系統的運作及特性。研究結果突顯昆蟲等節肢動物,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水域及陸域之間能量傳遞的重要角色,許多水域及陸域生物皆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針對濱溪植被豐富之溪流,若將陸域群聚移除,則將對生態模式結構有顯著影響。由此可見,濱溪陸域及水域應視為一個完整且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

廖一璋指出,昆蟲就像生態工程師一般,鞏固著其中的能量橋梁,透過食物鏈之網絡,使水域及陸域之間的能量流循環不息,進而促進溪流生態系統之成熟及穩定性。楊曼妙認為,昆蟲在自然界中較不起眼,常不被重視,但研究證實昆蟲在溪流生態系統中不可忽視的地位。

林幸助表示,研究是以較系統性的研究方式來提出客觀的科學證據,顯示溪流整治工作若採用水泥作邊坡化等工程移除濱岸植被,其實對於整個溪流生態系統會有不可逆的巨大影響,希望能藉此讓相關管理當局對於未來溪流保育政策上能納入濱溪陸域環境生態之考量。



中興與清華合作研究 溪流整治用水泥邊坡嚴重破壞生態

稿源:2022-03-02/聯合報/陳秋雲

國立中興大學與清華大學合作,歷經1年研究,罕見系統化且完整探究濱溪生物群聚的生態調查,了解昆蟲等節肢動物在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團隊指出,昆蟲使水域及陸域間的能量流循環不息,促進溪流生態系統穩定。目前溪流整治採水泥邊坡,對保育影響鉅大。

台灣主要溪流 100條,溪流保育是重要議題,淺山溪流貼近人民生活,易受人為活動汙染。因過去溪流保育工作常著重在水域生物,很少全面考量包括濱溪陸域的整個生態系統,昆蟲等節肢動物常被忽略,興大指出,這項研究突破之處,在於系統化且完整地探究濱溪生物群聚,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研究提出客觀的科學證據,顯示溪流整治工作若採用水泥作邊坡化等工程移除濱岸植被,其實對整個溪流生態系統會有不可逆的巨大影響,希望藉此讓相關管理當局對於未來溪流保育政策上能納入濱溪陸域環境生態之考量。

兩校合作在台灣溪流生態研究有新突破,以苗栗後龍溪流域為樣區,建構食物網模式及分析生態數據,研究發現昆蟲等節肢動物在食物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成果2022年2月刊登於國際水域生態知名期刊Aquatic Sciences。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曼妙、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團隊、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廖一璋分工,研究涵蓋的生物類群共分為25個生態功能群,包括微藻、碎屑、昆蟲、甲殼類、魚類、兩棲類、肉食哺乳動物、陸域植被,各種生態數據,最後由廖一璋及林幸助整合,建構出溪流的生態系統模式。

林幸助表示研究結果凸顯昆蟲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扮演水域及陸域間能量傳遞的重要角色,許多水域及陸域生物都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濱溪陸域及水域應視為一個完整且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

廖一璋指出,昆蟲就像生態工程師一般,鞏固能量橋梁,透過食物鏈網絡,使水域及陸域之間的能量流循環不息,進而促進溪流生態系統之成熟及穩定性。楊曼妙認為,昆蟲在自然界中較不起眼,常不被重視,但本研究證實昆蟲在溪流生態系統中不可忽視的地位。



興大、清華跨校團隊研究「溪流生態」 發現昆蟲扮重要角色

稿源:2022-03-02/自由時報/蘇孟娟

中興大學與清華大學跨校團隊歷經1年的生態調查,以苗栗後龍溪流域為樣區,建構食物網模式及分析生態數據,研究發現昆蟲等節肢動物在食物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項完成國內少見橫跨水域、濱溪陸域的生態系研究成果2022年2月刊登於國際水域生態知名期刊《Aquatic Sciences》,未來可作為溪流保育之參考。

此項研究涵蓋的生物類群共分為25個生態功能群,包含微藻、碎屑、昆蟲、甲殼類、魚類、兩棲類、肉食哺乳動物、陸域植被,各種生態數據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曼妙、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團隊、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廖一璋分工蒐集,最後再由廖一璋及林幸助進行數據整合,並建構出溪流的生態系統模式。

林幸助表示,研究結果突顯昆蟲等節肢動物,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水域及陸域之間能量傳遞的重要角色,許多水域及陸域生物皆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針對濱溪植被豐富之溪流,若將陸域群聚移除,則將對生態模式結構有顯著影響,濱溪陸域及水域應視為一個完整且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

廖一璋指出,昆蟲透過食物鏈之網絡,使水域及陸域之間的能量流循環不息,進而促進溪流生態系統之成熟及穩定性。

楊曼妙也認為,昆蟲在自然界中較不起眼,常不被重視,但本研究證實昆蟲在溪流生態系統中不可忽視的地位。

林幸助表示,本研究是以較系統性的研究方式來提出客觀的科學證據,顯示溪流整治工作若採用水泥作邊坡化等工程移除濱岸植被,其實對於整個溪流生態系統會有不可逆的巨大影響,希望能藉此讓相關管理當局對於未來溪流保育政策上能納入濱溪陸域環境生態之考量。



興大、清大探究溪流生態 昆蟲為食物鏈重要角色

稿源:2022-03-02/中央社/趙麗妍

中興大學與清華大學調查國內少見橫跨水域、濱溪陸域的生態系研究,以苗栗後龍溪流域為樣區,建構食物網模式及分析生態數據,發現昆蟲等節肢動物在食物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興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中興大學和清華大學歷經1年生態調查,國內少見橫跨水域、濱溪陸域的生態系研究,研究涵蓋的生物類群,包含微藻、碎屑、昆蟲等25個生態功能群。成果2月刊登在國際水域生態知名期刊「Aquatic Sciences」,未來可作為溪流保育的參考。

生態數據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曼妙、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團隊、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廖一璋分工蒐集,再由廖一璋及林幸助進行數據整合,並建構出溪流的生態系統模式。

台灣有超過100條的溪流,淺山溪流因貼近人民生活,易受人為活動汙染。過去溪流保育工作常著重在水域生物,甚少全面考量包含濱溪陸域的整個生態系統,研究突破之處,在系統化且完整地探究濱溪生物群聚,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林幸助表示,建構食物網模式可將複雜的生態系結構及功能簡化,以摘要的方式來描述生態系,有助於科學家瞭解生態系統的運作及特性。

研究結果突顯昆蟲等節肢動物,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水域及陸域之間能量傳遞的重要角色,許多水域及陸域生物皆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濱溪植被豐富的溪流,若將陸域群聚移除,對生態模式結構有顯著影響。由此可見,濱溪陸域及水域應視為一個完整且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

廖一璋指出,昆蟲就像生態工程師般,鞏固著其中的能量橋梁,透過食物鏈網絡,使水域及陸域間的能量流循環不息,進而促進溪流生態系統的成熟及穩定性。

楊曼妙認為,昆蟲在自然界中較不起眼,常不被重視,但研究證實昆蟲在溪流生態系統中不可忽視的地位。(編輯:郭諭儒)1110302



興大、清大探究溪流生態 昆蟲為食物鏈重要角色

稿源:2022-03-02/中央廣播電臺/張順祥
(新聞引據:中央社)

中興大學與清華大學調查國內少見橫跨水域、濱溪陸域的生態系研究,以苗栗後龍溪流域為樣區,建構食物網模式及分析生態數據,發現昆蟲等節肢動物在食物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興大學今天(2日)指出,中興大學和清華大學歷經1年生態調查,國內少見橫跨水域、濱溪陸域的生態系研究,研究涵蓋的生物類群,包含微藻、碎屑、昆蟲等25個生態功能群。成果2月刊登在國際水域生態知名期刊「Aquatic Sciences」,未來可作為溪流保育的參考。

生態數據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曼妙、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團隊、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廖一璋分工蒐集,再由廖一璋及林幸助進行數據整合,並建構出溪流的生態系統模式。

台灣有超過100條的溪流,淺山溪流因貼近人民生活,易受人為活動汙染。過去溪流保育工作常著重在水域生物,甚少全面考量包含濱溪陸域的整個生態系統,研究突破之處,在系統化且完整地探究濱溪生物群聚,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林幸助表示,建構食物網模式可將複雜的生態系結構及功能簡化,以摘要的方式來描述生態系,有助於科學家瞭解生態系統的運作及特性。

研究結果突顯昆蟲等節肢動物,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水域及陸域之間能量傳遞的重要角色,許多水域及陸域生物皆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濱溪植被豐富的溪流,若將陸域群聚移除,對生態模式結構有顯著影響。由此可見,濱溪陸域及水域應視為一個完整且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

廖一璋指出,昆蟲就像生態工程師般,鞏固著其中的能量橋梁,透過食物鏈網絡,使水域及陸域間的能量流循環不息,進而促進溪流生態系統的成熟及穩定性。

楊曼妙認為,昆蟲在自然界中較不起眼,常不被重視,但研究證實昆蟲在溪流生態系統中不可忽視的地位。



興大、清大團隊後龍溪生態研究 登國際期刊

稿源:2022-03-03/青年日報/蕭宇廷

臺灣溪流生態研究新突破!中興大學與清華大學跨校團隊歷經1年的生態調查,完成國內少見橫跨水域、濱溪陸域的生態系研究,以苗栗後龍溪流域為樣區,建構食物網模式及分析生態數據,研究發現,昆蟲等節肢動物在食物鏈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成果刊登於2月國際水域生態知名期刊《Aquatic Sciences》,未來可做為溪流保育的參考。

是項研究涵蓋的生物類群,共分為25個生態功能群,包含微藻、碎屑、昆蟲、甲殼類、魚類、兩棲類、肉食哺乳動物、陸域植被;各種生態數據由興大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興大昆蟲系教授楊曼妙、清華教授曾晴賢團隊、興大昆蟲系廖一璋博士分工蒐集,最後再由廖一璋及林幸助整合數據,並建構出溪流的生態系統模式。

興大指出,臺灣有超過100條主要溪流,溪流保育是需重視的議題,相較於高山溪流,淺山溪流較貼近人民生活、也更易受人為活動汙染;過去溪流保育工作著重水域生物,甚少全面考量包含濱溪陸域整個生態系統,比如多樣性極高的昆蟲等節肢動物也常被忽略。這項研究突破之處,在於系統化且完整地探究濱溪生物群聚,於溪流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林幸助表示,建構食物網模式可把複雜的生態系結構及功能簡化,以摘要方式描述生態系,有助於科學家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及特性;研究結果則凸顯昆蟲等節肢動物,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扮演水域及陸域之間能量傳遞的重要角色,許多水域及陸域生物皆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而針對濱溪植被豐富的溪流,若把陸域群聚移除,則將對生態模式結構有顯著影響;由此可見,濱溪陸域及水域應視為一個完整且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

林幸助指出,研究顯示,溪流整治若採用水泥作邊坡化等工程移除濱岸植被,其實對於整個溪流生態系統具不可逆的巨大影響;因此,希望藉此讓相關管理單位,對於未來溪流保育政策,能納入濱溪陸域環境生態的考量。
研究團隊在野外調查以蘇伯式水網採集水生昆蟲

研究團隊在野外調查以蘇伯式水網採集水生昆蟲

研究團隊在野外調查以掃網採集濱溪陸域的昆蟲

研究團隊在野外調查以掃網採集濱溪陸域的昆蟲

中興大學林幸助特聘教授(右)、楊曼妙教授(中)及廖一璋博士(左)共組研究團隊,建構後龍溪溪流生態系統之食物網模式

中興大學林幸助特聘教授(右)、楊曼妙教授(中)及廖一璋博士(左)共組研究團隊,建構後龍溪溪流生態系統之食物網模式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