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昆蟲在溪流生態超重要 國際期刊登台灣跨校團隊成果
更新時間:2022-03-17 10:16:33 /
張貼時間:2022-03-17 10:13:26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1,354
稿源:2022-3-16/中央廣播電台/陳國維
國立中興大學與清華大學跨校研究團隊,針對苗栗後龍溪流域建構食物網模式,並分析生態數據,發現昆蟲等節肢動物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期刊「水產科學」(Aquatic Sciences),將可作為國內外溪流保育政策制訂參考。
由中興和清華大學3位教授林幸助、楊曼妙、曾晴賢,與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廖一璋共同組成的跨校研究團隊,以苗栗後龍溪流域為樣區,展開為期1年的生態調查,完成台灣少見的橫跨水域、濱溪陸域的生態系研究。
林幸助指出,台灣有100多條主要溪流,以往溪流保育工作常著重在水域生物,很少全面考量包含濱溪陸域的整個生態系統,多樣性極高的昆蟲等節肢動物也時常被忽略,因此,這次研究涵蓋的生物類群有25個生態功能群,包含微藻、碎屑、昆蟲、甲殼類、魚類、兩棲類、肉食哺乳動物,及陸域植被等。
廖一璋則表示,研究結果顯現昆蟲等節肢動物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水域及陸域間能量傳遞的重要角色,許多水域及陸域生物都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所以針對濱溪植被豐富的溪流,若將陸域群聚移除,將對生態模式結構有顯著影響。
廖一璋:『(原音)像是許多水生昆蟲羽化後,都會飛到陸域濱溪去棲息,也就是他們會變成陸域生物的食物來源之一,陸域的昆蟲也常常掉到水裡面被魚給吃掉,這就形成一個能量循環,來促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所以在溪流保育工作上,如果繼續採用像水泥邊坡化的工程來移除濱岸植被,那原本從陸域來的食物來源就會消失,漸漸就會影響水域的生態系統的健康,還有它的穩定性,生態系統也會變比較脆弱。』
這項研究成果已於2月刊登在國際期刊「水產科學」,林幸助說,這次研究是以較系統性的研究方式,來提出客觀的科學證據,希望政府相關部門未來在溪流保育政策制訂時,能將濱溪陸域環境生態納入考量。
國立中興大學與清華大學跨校研究團隊,針對苗栗後龍溪流域建構食物網模式,並分析生態數據,發現昆蟲等節肢動物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期刊「水產科學」(Aquatic Sciences),將可作為國內外溪流保育政策制訂參考。
由中興和清華大學3位教授林幸助、楊曼妙、曾晴賢,與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廖一璋共同組成的跨校研究團隊,以苗栗後龍溪流域為樣區,展開為期1年的生態調查,完成台灣少見的橫跨水域、濱溪陸域的生態系研究。
林幸助指出,台灣有100多條主要溪流,以往溪流保育工作常著重在水域生物,很少全面考量包含濱溪陸域的整個生態系統,多樣性極高的昆蟲等節肢動物也時常被忽略,因此,這次研究涵蓋的生物類群有25個生態功能群,包含微藻、碎屑、昆蟲、甲殼類、魚類、兩棲類、肉食哺乳動物,及陸域植被等。
廖一璋則表示,研究結果顯現昆蟲等節肢動物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水域及陸域間能量傳遞的重要角色,許多水域及陸域生物都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所以針對濱溪植被豐富的溪流,若將陸域群聚移除,將對生態模式結構有顯著影響。
廖一璋:『(原音)像是許多水生昆蟲羽化後,都會飛到陸域濱溪去棲息,也就是他們會變成陸域生物的食物來源之一,陸域的昆蟲也常常掉到水裡面被魚給吃掉,這就形成一個能量循環,來促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所以在溪流保育工作上,如果繼續採用像水泥邊坡化的工程來移除濱岸植被,那原本從陸域來的食物來源就會消失,漸漸就會影響水域的生態系統的健康,還有它的穩定性,生態系統也會變比較脆弱。』
這項研究成果已於2月刊登在國際期刊「水產科學」,林幸助說,這次研究是以較系統性的研究方式,來提出客觀的科學證據,希望政府相關部門未來在溪流保育政策制訂時,能將濱溪陸域環境生態納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