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公關組】立志為河川把脈 興大陳樹群教授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公關組】立志為河川把脈 興大陳樹群教授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更新時間:2022-03-25 08:27:44 / 張貼時間:2022-03-24 08:25:57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3,081
「1996年賀伯颱風造成嚴重的土石流災害,帶給我很大的震撼!接著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2001年桃芝颱風,造成大量的損失與傷亡,更讓我覺得腳步要加快!」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為國內災害防治先鋒,二十六年來,全心投入堰塞湖、坡地災害防治工法的研發,設立全球首創原尺寸土石流及堰塞湖實驗場,開發「會呼吸的防砂壩」,希望找到一條兼顧防災與生態的路,近期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走入鄉野 為國人的安居樂業貢獻心力
1991年陳樹群教授至中興大學服務,初期以理論研究為主,直到賀伯颱風襲台造成嚴重的災害,才讓他意識到過去做的研究都只是紙上談兵,他應該要做一些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於是開始走入鄉野,了解土石流的災害成因,同時與水土保持局合作,聯合北中南學者,建立起全台500多個土石流社區的疏散避難輔導,提供各家戶防災地圖、教導避難知識。

「2001年桃芝颱風時,疏散避難發揮了一些成效,更讓我覺得投入民生研究是有意義的。」2017年南投東埔蚋溪堰塞湖堵河,陳樹群教授當天即趕到當地輔導居民,其中有一家人逃出時,女兒抱棉被、阿嬤帶電鍋、阿公帶著祖先牌位,那一幕令他印象深刻,人們在最危急的時刻,帶上了最重要的東西。他看見了生命的傳承,也更加確信自己有責任為臺灣人的安居樂業貢獻心力。

研發會呼吸的防砂壩 防災與生態共存
興建防砂壩是國內外防範土砂災害最普遍的作法,然而經過五年、十年,上游地質安定後,拆不掉的壩體,反而成了阻礙生態發展的緊箍咒。災害防治的過程中,屢屢引起環保團體的抗議,陳教授開始思考,如何找到一條防災與生態共存的路。他因而開發出可調柵欄式防砂壩,亦稱為會呼吸的防砂壩。

「以往防砂壩的興建都是永久性的,蓋了就不會拆,但我認為蓋壩時,就要想到如何拆壩。」會呼吸的防砂壩,概念就像積木,在水泥基座上,建造可調式柵欄,透過土砂崩塌情況監控,上方地質穩定時,可以逐步拆卸,有需要時再裝回去。

陳教授指出,工法並不難,但最難突破的是觀念。2006年可調柵欄式防砂壩取得專利,他開始到處演講推廣,但在國內並未獲太大重視,2009年他放棄專利權,希望這項屬於民生的專利提供給大家使用。直到2011年,亞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鋼鐵集團日鐵公司,特地來臺請求技術授權,這項技術才開始受到注目,當時陳教授無償技轉,日鐵公司為感謝陳教授,特地在中興大學惠蓀林場興建一座依照其構想打造的調整式防砂壩,價值約8百萬元,這也是臺灣第一座可拆解的防砂壩。

近五年來,林務局、水土保持局全力推廣,目前國內有超過15座調整型防砂壩,包含新竹尖石鄉媒源二號橋上游野溪、宜蘭大同鄉德荃橋野溪、屏東恆春鎮三台山野溪、高雄桃源區東庄溪等。而新式壩體也獲得環保團體高度認同,給予正面肯定。

全球首創原尺寸土石流及堰塞湖實驗場 開放資源供國內外使用
惠蓀林場蘭島溪上游有農田水利會能高水圳通過,2012年陳樹群教授利用水圳流量可調整的特性,建構全球唯一原尺寸土石流及堰塞湖觀測站,分析堰塞湖潰決的即時三維水流與潰口三維地形演化,並研發監測儀器;分析壩潰決與洪水之聲波配合地震信號應用於即時偵測等。這些大尺寸且精密的觀測實驗,除了帶動第一流的科研外,同時也提供政府防災應變的依據。陳教授表示,臺灣坡地防災研究是非常前端的,而這一個全球獨有的實驗場域,也吸引多山國家學者如日本、奧地利、義大利、瑞士等,前來合作實驗,實驗站同時開放台大、交大、成大等國內大學架設儀器,共享資源。水土保持局近年亦投入經費,協助改建為環境教育場地。

懷抱感恩的心 投入研究回饋社會
陳樹群教授1982年畢業於興大水保系,1991年返回母校任教。他自謙的說:「我是一個資質駑鈍,澎湖鄉下長大的孩子,能夠在中興大學任教,已懷抱非常感恩的心,大二、大三時就立志未來的工作是為河川把脈。」因此一路以來,他一直歡喜投入水與土相關的研究,慶幸的是,能夠看到社會的需求,並將研究方向調整到解決社會需求。對他而言,得獎固然是一種肯定,但他這輩子過得很快樂,因為解決了很多實際的問題,包含各類發明專利的免費授權、水砂交互機制的研究、坡地生態環境的維護等,未來也將持續懷抱著感恩的心,回饋社會。





開發「會呼吸的防砂壩」 陳樹群:是賀伯當年給他的震撼

稿源:2022-03-24/中央廣播電臺/陳國維

國立中興大學教授陳樹群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他在大學就立志要「為河川把脈」,後來賀伯颱風對台灣造成嚴重的土石流災害,帶給他很大的震撼,也促使他投入堰塞湖、坡地災害防治工法的研發,最終開發出「會呼吸的防砂壩」,為國內外找到一條兼顧防災與生態的路。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是台灣災害防治先鋒,他在1991年到中興大學任教,初期以理論研究為主,5年後,賀伯颱風襲台造成嚴重災情,才意識到過去做的研究是「紙上談兵」,於是開始走入鄉野,了解土石流的災害成因,同時與水土保持局合作,聯合各地學者,建立起全國500多個土石流社區的疏散避難輔導站,提供各家戶防災地圖,教導避難知識。

陳樹群回想,到了2001年桃芝颱風時,疏散避難發揮了一些成效,讓他覺得投入民生研究很有意義。他指出,興建防砂壩是國內外防範土砂災害最普遍的做法,然而經過5年、10年,上游地質安定後,拆不掉的壩體反而成了阻礙生態發展的緊箍咒,所以後來研發出可調柵欄式防砂壩,也就是「會呼吸的防砂壩」。

陳樹群:『(原音)給這個名詞其實是希望大家能夠比較容易記憶,其實就是一個可調式,你把它想像成積木一樣,我把樂高積木疊一疊也可以再拿起來,所以當初的想法就是希望防砂壩在蓋的時候,就想到要怎麼把它拆掉,那用這樣的觀念來思考我整個的設計理念。』

他說,在水泥基座建造可調式柵欄,透過監控土砂崩塌情況,當上方地質穩定時,可以逐步拆卸,有需要時就再裝回去。

中興大學表示,惠蓀林場蘭島溪上游有農田水利會能高水圳通過,陳樹群在2012年利用水圳流量可調整的特性,建構全球唯一原尺寸土石流及堰塞湖觀測站,分析堰塞湖潰決的即時三維水流與潰口三維地形演化,並研發監測儀器,這樣大尺寸且精密的觀測實驗,後續吸引日本、奧地利、義大利、瑞士等國學者,前來合作實驗,實驗站也開放台大、交大、成大等國內學校架設儀器,共享資源。

陳樹群說,他很開心能不斷投入水與土的相關研究,並把研究方向調整到解決社會需求,近5年來,在林務局和水土保持局的推廣下,國內現在有15座調整型防砂壩,未來他將持續懷抱感恩之心,回饋社會。



立志為河川把脈 興大陳樹群教授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稿源:2022-03-24/中央社

「1996年賀伯颱風造成嚴重的土石流災害,帶給我很大的震撼!接著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2001年桃芝颱風,造成大量的損失與傷亡,更讓我覺得腳步要加快!」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為國內災害防治先鋒,二十六年來,全心投入堰塞湖、坡地災害防治工法的研發,設立全球首創原尺寸土石流及堰塞湖實驗場,開發「會呼吸的防砂壩」,希望找到一條兼顧防災與生態的路,近期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走入鄉野 為國人的安居樂業貢獻心力 1991年陳樹群教授至中興大學服務,初期以理論研究為主,直到賀伯颱風襲台造成嚴重的災害,才讓他意識到過去做的研究都只是紙上談兵,他應該要做一些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於是開始走入鄉野,了解土石流的災害成因,同時與水土保持局合作,聯合北中南學者,建立起全台500多個土石流社區的疏散避難輔導,提供各家戶防災地圖、教導避難知識。

「2001年桃芝颱風時,疏散避難發揮了一些成效,更讓我覺得投入民生研究是有意義的。」2017年南投東埔蚋溪堰塞湖堵河,陳樹群教授當天即趕到當地輔導居民,其中有一家人逃出時,女兒抱棉被、阿嬤帶電鍋、阿公帶著祖先牌位,那一幕令他印象深刻,人們在最危急的時刻,帶上了最重要的東西。他看見了生命的傳承,也更加確信自己有責任為臺灣人的安居樂業貢獻心力。

研發會呼吸的防砂壩 防災與生態共存 興建防砂壩是國內外防範土砂災害最普遍的作法,然而經過五年、十年,上游地質安定後,拆不掉的壩體,反而成了阻礙生態發展的緊箍咒。災害防治的過程中,屢屢引起環保團體的抗議,陳教授開始思考,如何找到一條防災與生態共存的路。他因而開發出可調柵欄式防砂壩,亦稱為會呼吸的防砂壩。

「以往防砂壩的興建都是永久性的,蓋了就不會拆,但我認為蓋壩時,就要想到如何拆壩。」會呼吸的防砂壩,概念就像積木,在水泥基座上,建造可調式柵欄,透過土砂崩塌情況監控,上方地質穩定時,可以逐步拆卸,有需要時再裝回去。

陳教授指出,工法並不難,但最難突破的是觀念。2006年可調柵欄式防砂壩取得專利,他開始到處演講推廣,但在國內並未獲太大重視,2009年他放棄專利權,希望這項屬於民生的專利提供給大家使用。直到2011年,亞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鋼鐵集團日鐵公司,特地來臺請求技術授權,這項技術才開始受到注目,當時陳教授無償技轉,日鐵公司為感謝陳教授,特地在中興大學惠蓀林場興建一座依照其構想打造的調整式防砂壩,價值約8百萬元,這也是臺灣第一座可拆解的防砂壩。

近五年來,林務局、水土保持局全力推廣,目前國內有超過15座調整型防砂壩,包含新竹尖石鄉媒源二號橋上游野溪、宜蘭大同鄉德荃橋野溪、屏東恆春鎮三台山野溪、高雄桃源區東庄溪等。而新式壩體也獲得環保團體高度認同,給予正面肯定。

全球首創原尺寸土石流及堰塞湖實驗場 開放資源供國內外使用 惠蓀林場蘭島溪上游有農田水利會能高水圳通過,2012年陳樹群教授利用水圳流量可調整的特性,建構全球唯一原尺寸土石流及堰塞湖觀測站,分析堰塞湖潰決的即時三維水流與潰口三維地形演化,並研發監測儀器;分析壩潰決與洪水之聲波配合地震信號應用於即時偵測等。這些大尺寸且精密的觀測實驗,除了帶動第一流的科研外,同時也提供政府防災應變的依據。陳教授表示,臺灣坡地防災研究是非常前端的,而這一個全球獨有的實驗場域,也吸引多山國家學者如日本、奧地利、義大利、瑞士等,前來合作實驗,實驗站同時開放台大、交大、成大等國內大學架設儀器,共享資源。水土保持局近年亦投入經費,協助改建為環境教育場地。

懷抱感恩的心 投入研究回饋社會

陳樹群教授1982年畢業於興大水保系,1991年返回母校任教。他自謙的說:「我是一個資質駑鈍,澎湖鄉下長大的孩子,能夠在中興大學任教,已懷抱非常感恩的心,大二、大三時就立志未來的工作是為河川把脈。」因此一路以來,他一直歡喜投入水與土相關的研究,慶幸的是,能夠看到社會的需求,並將研究方向調整到解決社會需求。對他而言,得獎固然是一種肯定,但他這輩子過得很快樂,因為解決了很多實際的問題,包含各類發明專利的免費授權、水砂交互機制的研究、坡地生態環境的維護等,未來也將持續懷抱著感恩的心,回饋社會。
興大水土保持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興大水土保持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興大水土保持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興大水土保持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設置於惠蓀林場蘭島溪上的「會呼吸的防砂壩」

設置於惠蓀林場蘭島溪上的「會呼吸的防砂壩」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