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黃純怡:傳統史學之反思與演進
更新時間:2022-08-03 14:23:13 /
張貼時間:2022-08-03 13:58:23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多聲部島語
2,076
稿源:2022-8/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多聲部島語/人物專訪/杜翌靖
本中心補助「出版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業務,旨在健全國內人文學及社會科學之學術評審機制,以及提昇國內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之品質。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黃純怡副教授,長期投入宋史文化、政治研究,爬梳繁複的文史材料,以歷史學家敏銳的視角解讀千年前的訊息,探討傳統宋史領域許多尚未完善分析的觀點。2021年為人社中心補助出版的著作《皇權、近習與權臣:南宋的外戚與政治》,即是此面向的研究成果之一。
走入宋史研究的學思經過
與現代書籍、影視多方關注宋史的情形不同,事實上傳統史學領域中,早期宋史研究並不興盛,一方面清末以來民間漢宋之爭的學術議論,未賦予宋代較高的評價,民初史家從國勢對外強盛程度,形塑宋代積貧積弱的刻板形象;另一方面,1949年國民政府到台灣來的歷史背景,與南宋困居江左的逆境有著類似的挫折,時代動盪,人心惶惶,學者研究也再三思索、明哲保身,因此種種緣故令宋史與南宋史在台灣傳統史學研究中,呈現相對冷門的態勢。
黃純怡求學時期仍處於這種學術氛圍,而在基礎的史學導論課程中,閱讀到嚴耕望的《治史經驗談》,書中提到傳統史家有偏好研究漢、唐等強盛時代的傾向,指出宋代是一片能夠開拓的沃土,給予她相對學界主流不一樣的啟示。這份好奇心之後又遇到恩師王明蓀開設宋遼金史、元史兩門課,從更為廣闊的學術角度,呈現宋代學術思想、藝術文物可觀的成就,與過往國勢衰弱印象大相逕庭,讓黃純怡見識增長並且有了更進一步的探究方向,逐步投入近古史的研究。
關於宋史研究相較其他朝代相異之處,黃純怡認為宋代有個獨一無二的特色,便是皇帝非常地尊重士大夫。不像明代皇帝常常大興廷杖,或是清代皇族往往將大臣當作奴才,宋代沒有這些現象,而是士大夫階層有很大的影響力。比如說宋仁宗與包拯的案例,宋仁宗寵愛張貴妃,計畫晉封貴妃為皇后,包拯當時任職地位不高的從八品御史,仍然敢於勸阻此事,宋仁宗退而求其次想要擢升外戚張堯佐,包拯同樣幾次力諫,加上朝臣大眾支持,皇帝對升官一事也只好退讓作罷。因此宋代士大夫的集團勢力強盛,文化興旺繁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僅是單純的權力關係,這些都是此一朝代迷人而有趣的部分。
越過傳統觀念束縛
由於對宋人社會、文化的興趣,一開始,黃純怡主要關注宋代商業、法制這類聚焦人際往來方面的主題討論,像是外商與宋代中國研究、宋代治安法律等等。但是她解釋,自己不會侷限在這些範疇,於累積閱讀的過程當中,別的研究方法或一些細微觀念,都能再延伸出一片嶄新視野。
2003年史學名家余英時的巨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出版,將一位思想教育家置於宋史脈絡檢視,罕見的研究方式廣泛影響文史哲學界各種觀點,黃純怡亦深受其益。《朱熹的歷史世界》其中一部分,全面展現了朱熹與韓侂冑應對經過,韓侂冑為政爭得勝者,以外戚身分鞏固了自己的權位,然而一生最後結局卻被人謀殺,後世史書評價也充滿貶意,如此戲劇般的人物,十分引人關注。黃純怡循此觀察,蒐集相關資料,在歸納與演繹兩種方法之間思考,先後撰成《北宋的外戚與政治》、《皇權、近習與權臣:南宋的外戚與政治》,探討宋代政治權力的議題,回應過去認為宋代因強幹弱枝政策而沒有外戚問題的刻板立論。
黃純怡坦言歷史探討確實受惠於前賢研究基礎,同時也會受一些史學名家定論所規範,例如陳寅恪提出「關隴集團」與「山東氏族」的概念,是研究唐史不能忽略的重要議題。但在宋史或宋元史的研究理論,很多部分是可以脫離定論束縛,未必囿於前賢學術地位而不能表達新觀點。像是內藤湖南過去提出的「唐宋變革論」(the Tang-Song transformation),從政治、社會、經濟等層面揭示中古至近世的巨幅轉變,長久以來討論唐宋史多會留意此說,然而現在一些研究顯示,北宋和南宋的差異,可能甚至大於唐代和北宋之間的不同,所以這些前人的理論並非僅能沿襲舊規,還是有許多可以超越的觀點。
要在傳統史學研究中提出新穎又合理的詮釋,黃純怡覺得過往一步步的成果累積,都是前進的能量。她不規定自己只關注哪些面向,材料整理一定程度便能撰寫發表,主動和學者們進行交流。即使近來深入研究宋代外戚探究,對於商業、法治議題仍有所留意,核心關注還是宋代社會文化。
不過這類傳統史學研究,操作層面也有其困難之處,主要是史學材料、各種文獻的限制,比方說流傳的一些文字史料,創作者大部分是當時識字的知識分子,他們可能會以某些特定目光看待一些問題,明顯的例子就是,如果想研究社會庶民史、婦女史,較難從士大夫留下的正式文獻直接發現相關論述;或者像是為過世者寫生平的墓誌銘材料,由於逝者為大的倫理,基本上道盡好話,看不到負面內容,在一些史事上可能有失公允;另外大陸出土的材料也受限於出版的情況,不一定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有限的史料中又需要仔細篩選,最終能夠用來論述的部分往往珍稀可貴。
歷史與生活之對話
對於未來研究的計畫,黃純怡也分享近期正在梳理宋代婦女史的議題。因為自己身兼女兒、妻子與母親多種身分,深刻體會到家庭中女性角色的重要性。她強調「歷史是生活化的東西」,古往今來有許多相似處,舉例來說,被後人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的蘇洵、蘇軾、蘇轍,蘇洵在立志向學之前,家中開銷都由蘇洵之妻程氏的嫁妝來維持,程氏盡心盡力輔佐丈夫、培育兒女,讓家庭成員順利發展。這類的案例在宋代並不罕見,因此她最近的關注重點,側重婦女於家庭中財政控制權的省察,是性別與制度交集的史學思考。而這些觀察,希望之後還能延伸至皇家后妃的探討,以此回應外戚研究中不容忽視的女性角色運作,完整相關議題一連串的叩問與立論。
另一方面,黃純怡也透露有規劃出版歷史普及書籍,因為在大學開設通識課程「中國歷史與民間傳說」,發覺外系學生未必接受踏實的史學研究方法,但對於聽講故事卻是有高度興趣,獲取管道多是網路文獻或影劇宣傳,由此深感許多史料有待論證,甚至有些真偽需要澄清。預計會先出版台灣的民間傳說,釐清像是嘉慶一生從來沒有到過台灣的史實,而關於護衛將軍李勇事蹟,則親臨南投竹山的李勇廟作田野調查,未來計畫會逐步寫至中國的民間傳說。她直言因為傳說故事如果出現於文學傳唱等範圍,的確可以帶有許多感情與虛構成分,不過大學以上的成年人,應該具備足夠的理解和判斷能力,辨別一些是非對錯,歷史是求真求實的層面,此中界線應該讓它朗朗分明。
作為一位歷史學家與大學教授,黃純怡有著學術、教育兩方面的關懷。立基於人際、生活的本位思考,帶著理性的態度與方法,投身宋史社會文化研究,加入中研院史語所的臺灣宋史研究網成員,並參與國際宋史研究會,積極地和各方學者對話。細心地從傳統觀念推陳出新,將清晰的論點與知識貢獻學界志士、社會大眾,期待能完善歷史一些面向的發展。
本中心補助「出版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業務,旨在健全國內人文學及社會科學之學術評審機制,以及提昇國內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之品質。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黃純怡副教授,長期投入宋史文化、政治研究,爬梳繁複的文史材料,以歷史學家敏銳的視角解讀千年前的訊息,探討傳統宋史領域許多尚未完善分析的觀點。2021年為人社中心補助出版的著作《皇權、近習與權臣:南宋的外戚與政治》,即是此面向的研究成果之一。
走入宋史研究的學思經過
與現代書籍、影視多方關注宋史的情形不同,事實上傳統史學領域中,早期宋史研究並不興盛,一方面清末以來民間漢宋之爭的學術議論,未賦予宋代較高的評價,民初史家從國勢對外強盛程度,形塑宋代積貧積弱的刻板形象;另一方面,1949年國民政府到台灣來的歷史背景,與南宋困居江左的逆境有著類似的挫折,時代動盪,人心惶惶,學者研究也再三思索、明哲保身,因此種種緣故令宋史與南宋史在台灣傳統史學研究中,呈現相對冷門的態勢。
黃純怡求學時期仍處於這種學術氛圍,而在基礎的史學導論課程中,閱讀到嚴耕望的《治史經驗談》,書中提到傳統史家有偏好研究漢、唐等強盛時代的傾向,指出宋代是一片能夠開拓的沃土,給予她相對學界主流不一樣的啟示。這份好奇心之後又遇到恩師王明蓀開設宋遼金史、元史兩門課,從更為廣闊的學術角度,呈現宋代學術思想、藝術文物可觀的成就,與過往國勢衰弱印象大相逕庭,讓黃純怡見識增長並且有了更進一步的探究方向,逐步投入近古史的研究。
關於宋史研究相較其他朝代相異之處,黃純怡認為宋代有個獨一無二的特色,便是皇帝非常地尊重士大夫。不像明代皇帝常常大興廷杖,或是清代皇族往往將大臣當作奴才,宋代沒有這些現象,而是士大夫階層有很大的影響力。比如說宋仁宗與包拯的案例,宋仁宗寵愛張貴妃,計畫晉封貴妃為皇后,包拯當時任職地位不高的從八品御史,仍然敢於勸阻此事,宋仁宗退而求其次想要擢升外戚張堯佐,包拯同樣幾次力諫,加上朝臣大眾支持,皇帝對升官一事也只好退讓作罷。因此宋代士大夫的集團勢力強盛,文化興旺繁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僅是單純的權力關係,這些都是此一朝代迷人而有趣的部分。
越過傳統觀念束縛
由於對宋人社會、文化的興趣,一開始,黃純怡主要關注宋代商業、法制這類聚焦人際往來方面的主題討論,像是外商與宋代中國研究、宋代治安法律等等。但是她解釋,自己不會侷限在這些範疇,於累積閱讀的過程當中,別的研究方法或一些細微觀念,都能再延伸出一片嶄新視野。
2003年史學名家余英時的巨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出版,將一位思想教育家置於宋史脈絡檢視,罕見的研究方式廣泛影響文史哲學界各種觀點,黃純怡亦深受其益。《朱熹的歷史世界》其中一部分,全面展現了朱熹與韓侂冑應對經過,韓侂冑為政爭得勝者,以外戚身分鞏固了自己的權位,然而一生最後結局卻被人謀殺,後世史書評價也充滿貶意,如此戲劇般的人物,十分引人關注。黃純怡循此觀察,蒐集相關資料,在歸納與演繹兩種方法之間思考,先後撰成《北宋的外戚與政治》、《皇權、近習與權臣:南宋的外戚與政治》,探討宋代政治權力的議題,回應過去認為宋代因強幹弱枝政策而沒有外戚問題的刻板立論。
黃純怡坦言歷史探討確實受惠於前賢研究基礎,同時也會受一些史學名家定論所規範,例如陳寅恪提出「關隴集團」與「山東氏族」的概念,是研究唐史不能忽略的重要議題。但在宋史或宋元史的研究理論,很多部分是可以脫離定論束縛,未必囿於前賢學術地位而不能表達新觀點。像是內藤湖南過去提出的「唐宋變革論」(the Tang-Song transformation),從政治、社會、經濟等層面揭示中古至近世的巨幅轉變,長久以來討論唐宋史多會留意此說,然而現在一些研究顯示,北宋和南宋的差異,可能甚至大於唐代和北宋之間的不同,所以這些前人的理論並非僅能沿襲舊規,還是有許多可以超越的觀點。
要在傳統史學研究中提出新穎又合理的詮釋,黃純怡覺得過往一步步的成果累積,都是前進的能量。她不規定自己只關注哪些面向,材料整理一定程度便能撰寫發表,主動和學者們進行交流。即使近來深入研究宋代外戚探究,對於商業、法治議題仍有所留意,核心關注還是宋代社會文化。
不過這類傳統史學研究,操作層面也有其困難之處,主要是史學材料、各種文獻的限制,比方說流傳的一些文字史料,創作者大部分是當時識字的知識分子,他們可能會以某些特定目光看待一些問題,明顯的例子就是,如果想研究社會庶民史、婦女史,較難從士大夫留下的正式文獻直接發現相關論述;或者像是為過世者寫生平的墓誌銘材料,由於逝者為大的倫理,基本上道盡好話,看不到負面內容,在一些史事上可能有失公允;另外大陸出土的材料也受限於出版的情況,不一定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有限的史料中又需要仔細篩選,最終能夠用來論述的部分往往珍稀可貴。
歷史與生活之對話
對於未來研究的計畫,黃純怡也分享近期正在梳理宋代婦女史的議題。因為自己身兼女兒、妻子與母親多種身分,深刻體會到家庭中女性角色的重要性。她強調「歷史是生活化的東西」,古往今來有許多相似處,舉例來說,被後人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的蘇洵、蘇軾、蘇轍,蘇洵在立志向學之前,家中開銷都由蘇洵之妻程氏的嫁妝來維持,程氏盡心盡力輔佐丈夫、培育兒女,讓家庭成員順利發展。這類的案例在宋代並不罕見,因此她最近的關注重點,側重婦女於家庭中財政控制權的省察,是性別與制度交集的史學思考。而這些觀察,希望之後還能延伸至皇家后妃的探討,以此回應外戚研究中不容忽視的女性角色運作,完整相關議題一連串的叩問與立論。
另一方面,黃純怡也透露有規劃出版歷史普及書籍,因為在大學開設通識課程「中國歷史與民間傳說」,發覺外系學生未必接受踏實的史學研究方法,但對於聽講故事卻是有高度興趣,獲取管道多是網路文獻或影劇宣傳,由此深感許多史料有待論證,甚至有些真偽需要澄清。預計會先出版台灣的民間傳說,釐清像是嘉慶一生從來沒有到過台灣的史實,而關於護衛將軍李勇事蹟,則親臨南投竹山的李勇廟作田野調查,未來計畫會逐步寫至中國的民間傳說。她直言因為傳說故事如果出現於文學傳唱等範圍,的確可以帶有許多感情與虛構成分,不過大學以上的成年人,應該具備足夠的理解和判斷能力,辨別一些是非對錯,歷史是求真求實的層面,此中界線應該讓它朗朗分明。
作為一位歷史學家與大學教授,黃純怡有著學術、教育兩方面的關懷。立基於人際、生活的本位思考,帶著理性的態度與方法,投身宋史社會文化研究,加入中研院史語所的臺灣宋史研究網成員,並參與國際宋史研究會,積極地和各方學者對話。細心地從傳統觀念推陳出新,將清晰的論點與知識貢獻學界志士、社會大眾,期待能完善歷史一些面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