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公關組】興大研究團隊分析排遺 解開小食蟻獸野外求生之密

【公關組】興大研究團隊分析排遺 解開小食蟻獸野外求生之密

更新時間:2022-09-13 15:08:54 / 張貼時間:2022-09-09 09:32:1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2,132
兩年前,臺北動物園人工繁殖的小食蟻獸「小紅」逃脫,竟然在野外存活三個月後被尋獲。從沒在野外生活過的小紅平時都吃飼料,究竟牠在野外會找到什麼食物呢?而且小食蟻獸的原生地在南美洲,臺灣的白蟻與螞蟻會是牠喜歡的嗎?

中興大學昆蟲系李後鋒教授的研究團隊對此產生高度興趣,在小紅被尋回的第一時間連絡臺北動物園,並順利取得小紅被捕捉後的野外糞便進行檢查。結果發現牠竟然能找到與南美洲最相似的白蟻作為食物。被小紅找到的這類叫做象白蟻,並非臺灣野外最常見的物種。這項發表於國際期刊「生態與演化」( Ecology and Evolution)的研究為小食蟻獸的覓食行為提供了一個有趣而罕見的案例,顯示人工繁殖的小食蟻獸即便在非原生地,仍具有找到與原生地相似類型食物的天生本能。

這次得以快速並精準的分析小食蟻獸野外糞便,有賴於借鏡技術相對成熟的穿山甲排遺分析方法。這項技術來自於本篇研究的第一作者興大昆蟲系博士後研究員孫敬閔。在臺北動物園的幫助下,孫博士多年來致力於穿山甲生態與保育研究,對於食蟻動物的糞便分析十分擅長。他表示,曾經分析過的穿山甲糞便超過兩百多份,這次聽聞小食蟻獸被動物園尋回,立刻便想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用食性分析來探究牠是如何在野外存活和找到食物。

本篇通訊作者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李後鋒教授表示,小食蟻獸的原生地是南美洲,竟然能在臺灣野外存活超過三個月。一開始研究團隊猜測,他可能會找臺灣最常見的「臺灣土白蟻」為食,但這類白蟻在中南美沒有分布。而中南美的白蟻在臺灣最近的親戚是「小象白蟻」。這次研究發現小食蟻獸竟然主要取食的白蟻是「小象白蟻」,這代表即使小食蟻獸「小紅」從沒在原生地野外生活過,天生便有找尋到與原生地最相似白蟻類群的能力。

孫敬閔博士表示,糞便裡面也發現了14種螞蟻。這些螞蟻經過鑑定發現大多為樹棲,顯示小食蟻獸應該也常常爬到樹上覓食。這也可能是牠幸運地沒有受到流浪狗傷害的原因。根據各地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統計資料,北部淺山環境人為放養的寵物狗以及流浪狗是穿山甲傷亡的一大原因,本以為逃逸多個月的小食蟻獸可能無法適應北臺灣的環境和生存壓力,得知尋獲的消息真是鬆了一口氣。最後能衍生一篇有趣的動物行為研究也算是意外之喜,希望未來大家能持續關注保育研究議題。



中秋解密 興大找到食蟻獸「小紅」求生技能

稿源:2022-09-09/中時/張妍溱

發生在2年前,台北動物園人工繁殖的小食蟻獸「小紅」從園區逃脫後,在野外足足流浪3個月,卻安然無恙被尋獲,而原生地在南美洲的「小紅」在沒牠喜歡的「白蟻」食物環境下,究竟如何在野外「討生活」?中興大學昆蟲系團隊著手研究,意外發現,台灣的「象白蟻」也是牠所愛,顯見動物求生的本能。

中興大學昆蟲系李後鋒教授的研究團隊,對「小紅」流浪記過程產生高度興趣,當時在小紅被尋回的第一時間,立馬趕到台北動物園,並順利取得小紅被捕捉後的野外糞便進行檢查,原來「小紅」在沒東西吃的情況下,其實有找到與原生地「白蟻」相似類型的食物。

中興大學昆蟲系指出,台北動物園人工繁殖的小食蟻獸,因原生地在南美洲,以「白蟻」作為食物,被小紅找到的「象白蟻」,並非台灣野外最常見的物種。據了解,「象白蟻」頭部前方延長似象鼻,取食枯枝、落葉,棲息腐朽的倒木裡。

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李後鋒教授表示,剛開始研究團隊猜測,「小紅」可能尋找台灣最常見的「台灣土白蟻」為食,但在中南美沒有分布。而「小象白蟻」是「白蟻」在台灣的「親戚」。這代表小食蟻獸「小紅」天生覓食與原生地最相似「白蟻」類群的能力。

興大昆蟲系博士後研究員孫敬閔表示,「小紅」糞便裡發現了14種螞蟻。這些螞蟻經過鑑定發現大多為樹棲,顯示小食蟻獸應常爬到樹上覓食。這也可能是牠幸運地沒有受到流浪狗傷害的原因,算是意外之喜,盼大家多關注保育研究議題。



興大研究台生小食蟻獸 野食靠美洲本能

稿源:2022-09-10/自由時報/蔡淑媛

台北市立動物園南美小食蟻獸「小紅」兩年前帶著寶寶翻柵欄脫逃,寶寶當天找到,但人工繁殖的小紅竟然能在野外存活三個月,中興大學揭密小紅存活絕技,檢查其野外糞便,發現牠以「小象白蟻」為食,這是中南美的白蟻在台灣最近的親戚,證明小食蟻獸天生便有找到與原生地最相似白蟻類群的能力,此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

該研究也發現,從小紅糞便發現十四種螞蟻,大多是樹棲,顯示小紅常爬到樹上覓食,幸運躲過流浪狗的傷害,小紅在台北動物園細心照顧下,今年五月生下第二胎寶寶「紅包」。

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李後鋒表示,小食蟻獸的原生地在南美洲,動物園人工繁殖小紅平時都吃飼料,也從沒在野外生活過,研究團隊原本猜測小紅可能會找台灣最常見的「台灣土白蟻」為食,但這類白蟻在中南美沒有分布,小紅被尋回的第一時間,他們取得被捕捉後的野外糞便,發現牠竟然能找到與南美洲最相似的小象白蟻作主食。

李俊鋒說,中南美的白蟻在台灣最近的親戚是小象白蟻,但不是台灣野外最常見的物種,代表人工繁殖的小食蟻獸小紅天生就有能力,可找尋到與原生地最相似白蟻類群,這項研究也發表於國際期刊《生態與演化》( Ecology and Evolution),為小食蟻獸的覓食行為提供一個有趣而罕見的案例。

興大昆蟲系博士後研究員孫敬閔認為,小紅糞便裡面發現十四種螞蟻,大多為樹棲螞蟻,顯示牠常爬到樹上覓食,這也可能是牠沒有被流浪狗傷害的原因。



興大研究團隊分析排遺 解開小食蟻獸野外求生之密

稿源:2022-09-12/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兩年前,臺北動物園人工繁殖的小食蟻獸「小紅」逃脫,竟然在野外存活三個月後被尋獲。中興大學昆蟲系李後鋒教授的研究團隊對此產生高度興趣,在小紅被尋回的第一時間連絡臺北動物園,並順利取得小紅被捕捉後的野外糞便進行檢查。結果發現牠竟然能找到與南美洲最相似的白蟻作為食物。被小紅找到的這類叫做象白蟻。這項發表於國際期刊「生態與演化」的研究為小食蟻獸的覓食行為提供了一個有趣而罕見的案例,人工繁殖的小食蟻獸即便在非原生地,仍具有找到與原生地相似類型食物的天生本能。

這次得以快速並精準的分析小食蟻獸野外糞便,有賴於借鏡技術相對成熟的穿山甲排遺分析方法。這項技術來自於本篇研究的第一作者興大昆蟲系博士後研究員孫敬閔。在臺北動物園的幫助下,孫博士多年來致力於穿山甲生態與保育研究,對於食蟻動物的糞便分析十分擅長。他表示,曾經分析過的穿山甲糞便超過兩百多份,這次聽聞小食蟻獸被動物園尋回,立刻便想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用食性分析來探究牠是如何在野外存活和找到食物。

本篇通訊作者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李後鋒教授表示,小食蟻獸的原生地是南美洲,竟然能在臺灣野外存活超過三個月。一開始研究團隊猜測,他可能會找臺灣最常見的「臺灣土白蟻」為食,但這類白蟻在中南美沒有分布。而中南美的白蟻在臺灣最近的親戚是「小象白蟻」。這次研究發現小食蟻獸竟然主要取食的白蟻是「小象白蟻」,這代表即使小食蟻獸「小紅」從沒在原生地野外生活過,天生便有找尋到與原生地最相似白蟻類群的能力。


孫敬閔博士表示,糞便裡面也發現了14種螞蟻。這些螞蟻經過鑑定發現大多為樹棲,顯示小食蟻獸應該也常常爬到樹上覓食。這也可能是牠幸運地沒有受到流浪狗傷害的原因。根據各地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統計資料,北部淺山環境人為放養的寵物狗以及流浪狗是穿山甲傷亡的一大原因,本以為逃逸多個月的小食蟻獸可能無法適應北臺灣的環境和生存壓力,得知尋獲的消息真是鬆了一口氣。最後能衍生一篇有趣的動物行為研究也算是意外之喜,希望未來大家能持續關注保育研究議題。



興大研究團隊分析排遺 解開小食蟻獸野外求生之密

稿源:2022-09-10/台灣好新聞/林重鎣

兩年前,臺北動物園人工繁殖的小食蟻獸「小紅」逃脫,竟然在野外存活三個月後被尋獲。從沒在野外生活過的小紅平時都吃飼料,究竟牠在野外會找到什麼食物呢?而且小食蟻獸的原生地在南美洲,臺灣的白蟻與螞蟻會是牠喜歡的嗎?

中興大學昆蟲系李後鋒教授的研究團隊對此產生高度興趣,在小紅被尋回的第一時間連絡臺北動物園,並順利取得小紅被捕捉後的野外糞便進行檢查。結果發現牠竟然能找到與南美洲最相似的白蟻作為食物。被小紅找到的這類叫做象白蟻,並非臺灣野外最常見的物種。這項發表於國際期刊「生態與演化」( Ecology and Evolution)的研究為小食蟻獸的覓食行為提供了一個有趣而罕見的案例,顯示人工繁殖的小食蟻獸即便在非原生地,仍具有找到與原生地相似類型食物的天生本能。

這次得以快速並精準的分析小食蟻獸野外糞便,有賴於借鏡技術相對成熟的穿山甲排遺分析方法。這項技術來自於本篇研究的第一作者興大昆蟲系博士後研究員孫敬閔。在臺北動物園的幫助下,孫博士多年來致力於穿山甲生態與保育研究,對於食蟻動物的糞便分析十分擅長。他表示,曾經分析過的穿山甲糞便超過兩百多份,這次聽聞小食蟻獸被動物園尋回,立刻便想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用食性分析來探究牠是如何在野外存活和找到食物。

本篇通訊作者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李後鋒教授表示,小食蟻獸的原生地是南美洲,竟然能在臺灣野外存活超過三個月。一開始研究團隊猜測,他可能會找臺灣最常見的「臺灣土白蟻」為食,但這類白蟻在中南美沒有分布。而中南美的白蟻在臺灣最近的親戚是「小象白蟻」。這次研究發現小食蟻獸竟然主要取食的白蟻是「小象白蟻」,這代表即使小食蟻獸「小紅」從沒在原生地野外生活過,天生便有找尋到與原生地最相似白蟻類群的能力。

孫敬閔博士表示,糞便裡面也發現了14種螞蟻。這些螞蟻經過鑑定發現大多為樹棲,顯示小食蟻獸應該也常常爬到樹上覓食。這也可能是牠幸運地沒有受到流浪狗傷害的原因。根據各地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統計資料,北部淺山環境人為放養的寵物狗以及流浪狗是穿山甲傷亡的一大原因,本以為逃逸多個月的小食蟻獸可能無法適應北臺灣的環境和生存壓力,得知尋獲的消息真是鬆了一口氣。最後能衍生一篇有趣的動物行為研究也算是意外之喜,希望未來大家能持續關注保育研究議題。



解開食蟻獸脫逃野外生存之謎 興大學者驚嘆「尋根」覓食本能

稿源:2022-09-10/ETtoday新聞雲/柯乃瑜

臺北市立動物園人工繁殖的食蟻獸「小紅」,兩年前帶著寶寶翻柵欄逃出園區,寶寶當天就被尋獲,但小紅竟然獨自在野外存活三個月才被找到。中興大學近日揭開小紅的存活秘密,發現牠以中南美白蟻的親戚「小象白蟻」為食,校方研究也登上國際期刊。

園方人工繁殖的食蟻獸小紅過去從未在野外生活過,平時都吃飼料的牠竟然能在野外獨自覓食存活,引起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李後鋒的高度興趣。李教授團隊於是在小紅被尋獲的第一時間就聯繫臺北市立動物園,並取得小紅被捕捉後的野外糞便進行檢查。

團隊檢查後發現,小紅竟然以「小象白蟻」為食,這是與南美洲白蟻最相似的物種,並非台灣野外常見的原生種白蟻。這項研究結果顯示,人工繁殖的食蟻獸即使在非原生地,仍具有找到與原生地相似類型食物的天生本能;罕見的案例也發表在國際期刊「生態與演化(Ecology and Evolution)」。

李後鋒教授表示,雖然小紅的原生地是南美洲,但因為平時在園內都以飼料為主食,加上從來沒有在野外生活過,讓研究團隊一度懷疑小紅可能會以台灣最常見的「台灣土白蟻」為食,沒想到取得野外糞便研究後,發現牠竟然能「尋根」找到與原生地白蟻相似的物種,覓食行為的本能讓學者都驚嘆。

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後研究員孫敬閔則認為,小紅的糞便中出現約14種螞蟻,其中又以樹棲螞蟻佔多數,顯示小紅經常爬到樹上覓食,這也可能是牠沒有受到流浪狗傷害的原因。北部淺山環境人為放養的寵物狗以及流浪狗是穿山甲傷亡的一大主因,讓團隊本來以為小紅可能無法適應野外的生存環境,所幸最後能成功尋獲小紅,讓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揭秘食蟻獸小紅野外生存爬樹覓食避流浪狗攻擊

稿源:2022-09-09/中央社/趙麗妍

中興大學研究團隊今天揭秘台北動物園曾逃脫食蟻獸小紅的野外生活,在小紅的野外糞便發現與原生地相似白蟻,還有14種樹棲螞蟻,顯示牠常爬樹覓食,推測是躲避流浪狗攻擊。

2年前,台北動物園人工繁殖的食蟻獸小紅逃脫,野外存活3個月後被尋獲。小紅平時都吃飼料,沒有野外生活經驗,牠在野外會找到什麼食物呢,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李後鋒的研究團隊對此產生高度興趣,取得小紅被捕捉後的野外糞便進行檢查。

在台北動物園幫助下,興大昆蟲系博士後研究員孫敬閔多年來致力於穿山甲生態與保育研究,這次也快速並精準的分析小食蟻獸野外糞便。中興大學今天透過新聞稿揭秘小紅野外糞便研究成果。

李後鋒表示,食蟻獸的原生地是南美洲,竟然能在台灣野外存活超過3個月。起初研究團隊猜測,牠可能會找台灣最常見的「台灣土白蟻」為食,但這類白蟻在中南美洲沒有分布。中南美洲的白蟻在台灣最近的親戚是「小象白蟻」。

李後鋒指出,研究發現食蟻獸竟然主要取食的白蟻是「小象白蟻」,這代表即使食蟻獸小紅從沒在原生地野外生活過,天生便有找尋到與原生地最相似白蟻類群的能力。

根據各地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統計資料,北部淺山環境人為放養的寵物狗以及流浪狗是穿山甲傷亡的一大原因,本以為逃逸的食蟻獸可能無法適應北台灣的環境和生存壓力。

孫敬閔在糞便裡面發現了14種樹棲螞蟻,顯示食蟻獸應該常常爬到樹上覓食。孫敬閔表示,可能是牠幸運地沒有受到流浪狗傷害的原因。

這項發表在國際期刊「生態與演化」( Ecology andEvolution)的研究為小食蟻獸的覓食行為提供了一個有趣而罕見案例,顯示人工繁殖小食蟻獸即便在非原生地,仍具有找到與原生地相似類型食物的天生本能。
食蟻獸小紅近照,攝影劉聰毅。

食蟻獸小紅近照,攝影劉聰毅。

篩洗出來的螞蟻殘骸,攝影孫敬閔。

篩洗出來的螞蟻殘骸,攝影孫敬閔。

食蟻獸小紅,臺北動物園提供。

食蟻獸小紅,臺北動物園提供。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