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台灣現有藍碳35萬噸 紅樹林減碳是森林2.5倍

【媒體報導】台灣現有藍碳35萬噸 紅樹林減碳是森林2.5倍

更新時間:2023-09-11 08:57:50 / 張貼時間:2023-09-11 08:35:2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央社
4,164

中興大學團隊研究:台灣現有「藍碳」35萬噸,紅樹林減碳效果是森林的2.5倍

稿源:2023-09-10/中央社

中興大學教授林幸助指出,海洋碳匯(藍碳)生態系一般指紅樹林、海草床及潮汐鹽沼等沿海植被生態系統,且藍碳生態系比起陸域森林(綠碳)生態系具有更高碳匯能力。而他也強調,藍碳的優勢在於穩定性,一般森林在發生森林大火後,就喪失了原有固碳能力,但紅樹林、海草等並沒有這樣的問題。

根據中興大學教授林幸助團隊研究,台灣現有海洋碳匯(藍碳)約35萬噸,而方法學最快今(2023)年底前就會送環境部審查;以紅樹林為例,減碳效果將會是同面積森林(綠碳)的2.5倍。

為達2050淨零目標,國發會提出12項關鍵戰略,其中也包含「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行動計畫」,除了現在的森林碳匯(綠碳)須持續加強外,另外將發展土壤碳匯(黃碳)科研技術,並積極建立海洋碳匯(藍碳)量測方法與本土係數。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告訴中央社記者,海洋碳匯生態系一般指紅樹林、海草床及潮汐鹽沼等沿海植被生態系統,且藍碳生態系比起陸域森林(綠碳)生態系具有更高碳匯能力。

目前台灣森林碳匯的方法學為農業部(前農委會)所訂定的「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其中估算造林1公頃面積,1年可減碳約10公噸。

林幸助他表示,目前團隊已經完成了紅樹林碳匯的方法學,而海草床碳匯預估9月底能完成;就他估算,相同條件下,紅樹林的減碳量是綠碳的2.5倍,海草及鹽沼則是1.5倍;最快今年底前就能送環境部審查。

林幸助強調,藍碳的優勢在於穩定性,一般森林可能須面對的風險如森林大火,發生後就喪失了原有固碳能力,但紅樹林、海草等並沒有這樣的問題,且台灣是海島地型,紅樹林也是適合保護沿海生態的重要植物。

林幸助表示,藍碳在台灣研究起步很早,他自己已經進行10~20年,但政府並不重視。他舉例,就像「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中,每年要揭露有哪些排放源,有哪些自然碳匯;排放源包含交通、工業等,但自然碳匯的部分,歷年來只列森林碳匯,海洋碳匯都沒有被考慮進去。

林幸助進一步說明,據團隊估算,台灣已有的藍碳約35萬公噸,若從現在開始加速發展,2030年達到70萬公噸也非夢想;他以紅樹林為例,紅樹林成林的時間約5年,現在開始規畫、2025開始種植,仍有機會達成目標。

林幸助也建議,過去台灣在開發的過程,如高雄港,將原地的紅樹林都砍光;另外在台灣西南部沿海部分地層下陷地區,種植如海草、紅樹林等根系複雜的植物,能夠承接受到河水、雨水沖涮流入的沉積物,進一步將地勢慢慢墊高,達到固灘護堤效果;現在應該考慮復育這些地方,達到增加自然碳匯目的。



海委會APEC圓桌會議談藍碳 學者:海洋碳匯已提前達成2030年目標

稿源:2023-09-08/環境資訊中心/劉庭莉

海洋委員會6~7日舉辦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聚焦主題之一為藍碳經濟發展現況與挑戰。國內學者指出,台灣海洋碳匯初估每年約3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已達成2030年34萬噸目標。海保署署長黃向文則說,相關計畫正在實驗,碳匯增加不易,未來以維持現有碳匯量為主。

藍碳碳匯是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一環。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說明,台灣藍碳面積約6350公頃,以海草床面積最大,約5470公頃。他也透露,台灣海洋碳匯初估每年約3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已達成2030年34萬噸的目標。

海保署署長黃向文受訪時說,我國藍碳直到今年才有比較精確的數字,還在持續計算中。碳匯增量的相關計畫也正在進行實驗,但碳匯增加不易,未來以維持現有碳匯量為主。

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環環相扣,藍碳生態系服務價值除了碳匯貢獻,還能增加生物多樣性。以碳吸存能力來說,紅樹林是海草床的五倍、陸域森林的26倍,且可增加陸域面積,協助沿海社區對抗洪水,是具有投資效益的藍碳項目。

圓桌會議邀請日韓、澳洲、印尼、泰國等學者分享各國經驗。長期研究印尼紅樹林的澳洲海洋科學院與查爾斯達爾文大學(CDU)環境與生技研究所(RIEL)博士後研究員布朗(Benjamin Brown)指出,紅樹林直接利用的財務價值低,地方上為了生計,多以養殖漁業、油棕或椰子種植取代,過去十幾年間紅樹林面積減少5000多公頃。

為了修復沿海環境,印尼目標2024年復育60萬公頃紅樹林,但布朗表示,紅樹林復育是很困難的任務,九成五以上是失敗經驗,必須要有整體性規劃及評估。除了尋找適合的自然環境,還要考量社會經濟與政治面向,透過工作坊促進公民參與,才能提高復育成功的可能性。

泰國多個沿岸地區也正在進行紅樹林復育計畫,泰國宋卡王子大學生物學系海洋科學學習中心講師Sakanan Plathong分享遭遇失敗的經驗,指出在社會經濟條件不適宜的地區種植,會因居民沒有保育理念或缺乏替代生計而失敗;在過去沒有紅樹林的地區種植紅樹林,也有可能阻礙水流或沈積物,對棲地造成破壞;種植單一樹種更會使效益大打折扣。

紅樹林生長過密、陸域面積擴張也會造成問題,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環境保育部主任葉再富說明,台北市關渡自然保留區因禁止人為干預,紅樹林面積自2000年0.32公頃擴張到2020年的23.31公頃,已造成基隆河及淡水河道面積縮減並影響水鳥棲息,2021年成為台灣首座退場的自然保留區,轉為國家級重要濕地,至今疏伐紅樹林約8公頃。
海委會6、7日舉辦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海委會6、7日舉辦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台灣環境很適合紅樹林生長,仍須適當疏伐、管理才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發揮最大功能。圖為嘉義縣好美寮紅樹林。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台灣環境很適合紅樹林生長,仍須適當疏伐、管理才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發揮最大功能。圖為嘉義縣好美寮紅樹林。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2050淨零轉型關鍵戰略中自然碳匯目標。圖片來源:國發會簡報

2050淨零轉型關鍵戰略中自然碳匯目標。圖片來源:國發會簡報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