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薄膜分離技術 焚化廠煙道攔截CO2

【媒體報導】薄膜分離技術 焚化廠煙道攔截CO2

更新時間:2023-10-02 08:00:29 / 張貼時間:2023-10-02 07:57:45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2,159
稿源:2023-10-1/自由時報/吳柏軒

淨零轉型迫在眉睫 學界成果百花齊放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全球氣候變遷,淨零轉型迫在眉睫,國科會今年審定發展碳捕捉再利用等前瞻技術計畫;如中興大學環工所教授曾惠馨主持薄膜分離技術,要從電廠、焚化廠煙道捕捉二氧化碳(CO2);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廖文峯整合團隊開發系統,採獨家材料直接從空氣捕捉CO2,再加電解氫、合成化工原料創造經濟價值。

中興環工 把CO2轉化成高經濟價值產物
中興環工系教授曾惠馨表示,二○○五年起投入薄膜分離氣體領域,該薄膜孔洞比奈米等級更小,已開發可從氣體分離出CO2、氫氣、天然氣等材料,日前通過國科會計畫,鎖定燃煤電廠或焚化廠的煙道廢氣,用薄膜捕捉CO2,「如淨水器一般。」

曾惠馨提及,該整合型計畫是與同校化工系教授孫幸宜、逢甲大學環工系特聘教授陳志成、清華大學分環所教授周子勤共同合作,目前研發顯示,只要經二階段薄膜分離程序,可將煙道中十四%CO2濃度提高到九十九%以上,再經電化學將CO2轉化成一氧化碳、甲酸、乙醇等高經濟價值產物,實踐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估每平方公尺薄膜一年可捕捉五十四噸CO2,預計明年推模型、後年完成焚化廠測試。

清大化學 空中捕碳明年推原型系統
「我們直接從空氣中捕捉CO2!」清大化學系講座教授廖文峯表示,團隊開發整合及串聯型系統,採最先進的「陰離子交換膜技術(AEM)」電解水產氫,搭配研究十年的固態金屬高分子吸附材,可直接從空氣中捕捉CO2,再加上催化劑將CO2變成一氧化碳,最後一氧化碳加氫變成發電燃料,或製造甲醇、乙醇等有用化學品,達經濟價值。

廖文峯說,空氣中CO2僅四百PPM(百萬分之一濃度),實驗數據,固態金屬高分子吸附材每公克可捕捉○.五公克CO2,並可重複利用十次循環,目前與中山科學院、台灣中油公司等合作,明年將推原型驗證,並規劃可放在小工廠的百萬元等級的小型負碳系統。

國科會一一二年淨零科技計畫案中,還包含成功大學化工系吳意珣的「創新微藻工程技術於直接空氣碳捕捉再利用及高密度培養製程開發」;東海大學化工材料系顧野松的「下世代經濟永續二氧化碳與氨利用技術在固碳、再利用及高值化之研究」;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所余慶聰的「生質能捕碳及固碳再利用系統整合技術開發」等。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曾惠馨與中興化工系教授孫幸宜、逢甲大學環工系特聘教授陳志成、清華大學分環所教授周子勤共同合作,,要從煙道中分離出二氧化碳,並透過純化、電化學再利用等技術,開發「一站式碳捕獲暨再利用系統」。(曾惠馨提供)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曾惠馨與中興化工系教授孫幸宜、逢甲大學環工系特聘教授陳志成、清華大學分環所教授周子勤共同合作,,要從煙道中分離出二氧化碳,並透過純化、電化學再利用等技術,開發「一站式碳捕獲暨再利用系統」。(曾惠馨提供)

中興大學碳捕獲膜分離系統,要從煙道空氣中分離出二氧化碳,達到碳捕捉效益。(曾惠馨提供)

中興大學碳捕獲膜分離系統,要從煙道空氣中分離出二氧化碳,達到碳捕捉效益。(曾惠馨提供)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