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公關組】低碳米-導入AIoT的減碳水稻收穫模式 興大楊明德團隊榮獲未來科技獎

【公關組】低碳米-導入AIoT的減碳水稻收穫模式 興大楊明德團隊榮獲未來科技獎

更新時間:2023-10-25 08:15:02 / 張貼時間:2023-10-23 08:02:0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1,467
中興大學土木系楊明德特聘教授團隊研發成果「低碳米-導入AIoT 的減碳水稻收穫模式」,為快速(5秒內完成)、便宜(近無使用成本)與簡便(3公克)大範圍高頻率使用之穀粒成熟度檢測技術。目前已於國內外合作落地測試,於全臺潛在淨產值可達5.4億元,預估可能減少每年7.2萬公噸CO2,相當於190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該技術能提升稻作農業產值與貢獻農業淨零碳排,榮獲2023年未來科技獎。

楊明德教授表示,目前水稻收割時機以農民經驗為主,面對多變氣候稻農習慣搶收,收割機、烘乾機常需趕工消化同一時間採收大量稻穀。搶收之穀粒含水量較高、青穀粒比例高、烘乾時間長、米質也較差,讓辛苦種植的稻穀無法獲得最佳效益。為提供農民採收科學依據,該團隊發展以智慧手機拍攝稻田穀粒影像,經過AI辨識後獲取田區稻穀含水量分布大數據,以高效率、低成本、大規模掌握田間資訊。

收割的濕穀需烘乾及精煉,才能成為食用米,然而濕穀含水量越高,烘乾成本愈高,碳排量也愈高。其團隊以手機取像工具,開發AI技術透過巨量資料、深度學習與天氣預測作為穀粒含水量預測以評估最佳採收日期。根據農糧署資料,1%榖粒含水量需2小時烘乾,利用團隊研發的AI穀粒含水量預測工具可延遲採收二周,將一般農民採收穀粒之34.7%含水量降至21.5%,減少26.4小時烘乾時間,有助於妥善安排農機操作、提高收穫效益、及減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達到永續農業目標。



新聞報導彙整

台灣好新聞:「低碳米-導入AIoT 的減碳水稻收穫模式」 興大楊明德團隊榮獲未來科技獎
興大楊明德教授(右4)團隊榮獲未來科技獎

興大楊明德教授(右4)團隊榮獲未來科技獎

低碳米-導入AIoT的減碳水稻收穫模式

低碳米-導入AIoT的減碳水稻收穫模式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