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人、動物與環境一體,中興大學陳志峰教授讓動物過得更好
更新時間:2023-10-25 09:37:00 /
張貼時間:2023-10-25 09:17:38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1,998
稿源:2023-10-23/聯合新聞網/范毓雯
人類與動物的互動可以追溯至遠古時代,從最早獵物與獵食者,到同伴,畜牧,再演進到役用動物、展演動物、寵物與實驗動物……。近一百年中,人類的畜牧業發展過度快速,這種習以為常的依賴關係開始產生變化,人類似乎已經淡忘自己也是一種動物,失去共處的平衡關係。
「過度的發展,讓動物們被高密集飼養,造成動物的緊迫,使動物免疫力下降,進而勢必要用藥物來控制。」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副院長陳志峰表示,人類畜牧的密集飼養帶來諸多隱憂,舉凡像藥物濫用造成環境汙染即是當前畜牧業的嚴重問題之一。
分級制度的可行性
以雞蛋為例,在台灣,雞蛋一直是民眾日常飲食的重要部分,但近年來,這項日常食材不時爆出安全疑慮。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7年芬普尼毒蛋事件,當時台灣從進口的雞蛋中檢出農藥超標,引起消費者擔憂。此外,農民為了雞蛋銷售的順暢,在缺乏分級制下,經常會不同年齡雞群混養,無法統進統出,好好清場消毒,因此造成生物安全的破口。近年缺蛋的狀況,就是因為養雞場雞隻生病,大量減產所致。
然而,分級制度在產業中的引入,可被視為提升品質的方式,將產品按照一定的標準或規格進行分類的制度,目的是確保產品品質和讓消費者有所依據能夠選擇合適的產品。
「政府的一個分級制度之下,可以驅動蛋農去做友善雞蛋的生產。」陳志峰說明,分級制度可以是基於雞蛋的大小、蛋殼的品質等因素來進行,當前的分級計價制度不僅確保了消費者能夠獲得更好的品質保障,也刺激了整個產業鏈向更高的標準提升。
政策的引導和消費者買單
過往對於動物的飼養方式,不少學界與業界也在近年反思和轉變。
「在過去,100年來科學家把動物關在籠子裡面餵養,使得動物在單位時間內展現了很好的生產效率,可以衝很高的產蛋量。但這樣的方法是否真的最有效?」陳志峰指出,這同時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讓動物的生命週期縮短。
「像牛的話,為了追求乳量,高密度、高精料的飼養,以台灣大概平均是兩胎就被淘汰。但是透過更友善的飼養,就可以讓牛隻到第三胎、第四胎,增加牛隻的長壽性(longevity)。所以你用縱向來看,一頭牛牠能夠貢獻的時間變長,總產乳量也就比較多。」
從1991年即開始投入畜牧產業研究的陳志峰,一路走來始終在思索是怎麼讓動物過的更好?他觀察到當代社會,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動物福祉的關心日益增加,「友善飼養」的概念逐漸受到重視,但這背後的轉變並非一蹴可及,需要整合各方努力,其中,消費者態度和行為模式便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你必須要有消費者的支持,因為農民基本上他東西只要能夠賣的話,他們都會去生產,絕對不會想去虐待動物。」陳志峰表示,消費者的支持十分重要,農民的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場需求驅使,因此當消費者傾向購買友善飼養的產品,農民基於經濟利益,也會更偏好友善飼養方式。
然而,純粹依賴市場需求可能不足以帶動整個產業的轉型,還需要一個更積極的推手––政府。政府不僅可以制定相應的法規和標準,還可以提供技術和必要的財政支援,協助農民進行轉型。
陳志峰提到歐盟,正是政府政策對於友善飼養的有力推動。「歐洲在2012年就完全廢籠飼,但是他們大概在2000年的時候,政府其實就已經開始討論,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運用很多政策引導,也包括投入科學的研究,讓非籠飼能夠在時間內完成。」可見政府有規劃的政策不僅是方向的指引,更是產業進步的加速器。
人與動物健康一體
陳志峰長期研究人與動物的互動及對環境的影響,並強調「人、動物與環境健康一體」的觀念,對他而言,人類與動物及環境的健康是交織,無法分離。
隨著氣候變遷全球性的疾病傳播,例如SARS和禽流感,可以看出人、動物與環境健康的密切關聯。極端氣候頻率增加,不僅影響密集飼養動物免疫能力,甚至感染疾病所造成嚴重傷害,也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只有當人類、動物與環境都健康,才能確保生命物種一個健康、和諧和永續的未來。
陳志峰指出,現代的畜牧業和農業模式往往忽視了動物福祉,這不僅不人道,而且可能導致動物健康問題,進而影響人類的健康。不論是環境、動物和人類應視為「一體」,彼此相依共好才有健康的動物與人類。
除了本身是教授、副院長、台灣土雞守護者,愛動物的陳志峰更對鳥類情有獨鍾,喜愛當初生鳥的「奶爸」,因而大學時期也同學取了一個有趣的綽號「陳鳥峰」。
「可以與動物相處,也在這領域學習到怎麼飼養動物,研究品種來源、計算育種價、蛋品加工,讓我可以很寬廣的對動物有全盤認識。」對於動物的熱愛和專業知識,使陳志峰更希望能夠將熱情和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和成果。
「因為我本身也是消費者,所以會常常每天在同伴或者朋友當中,來討論動物產品:牛乳、肉品、雞蛋等議題,還有食農教育及飲食的知識,我也很樂意分享。」陳志峰的努力與推動,使人們意識到,人與動物之間的議題,並不只是學術研究,而是深深影響著我們日常的生活與健康。
每一次的選擇,不論是對待動物的方式,還是選擇食材的來源,都揭示了我們對環境和社會的責任感。當人們開始注重動物議題,這不僅是傳遞資訊,更是在推動一場正向守護生命的變革。
人類與動物的互動可以追溯至遠古時代,從最早獵物與獵食者,到同伴,畜牧,再演進到役用動物、展演動物、寵物與實驗動物……。近一百年中,人類的畜牧業發展過度快速,這種習以為常的依賴關係開始產生變化,人類似乎已經淡忘自己也是一種動物,失去共處的平衡關係。
「過度的發展,讓動物們被高密集飼養,造成動物的緊迫,使動物免疫力下降,進而勢必要用藥物來控制。」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副院長陳志峰表示,人類畜牧的密集飼養帶來諸多隱憂,舉凡像藥物濫用造成環境汙染即是當前畜牧業的嚴重問題之一。
分級制度的可行性
以雞蛋為例,在台灣,雞蛋一直是民眾日常飲食的重要部分,但近年來,這項日常食材不時爆出安全疑慮。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7年芬普尼毒蛋事件,當時台灣從進口的雞蛋中檢出農藥超標,引起消費者擔憂。此外,農民為了雞蛋銷售的順暢,在缺乏分級制下,經常會不同年齡雞群混養,無法統進統出,好好清場消毒,因此造成生物安全的破口。近年缺蛋的狀況,就是因為養雞場雞隻生病,大量減產所致。
然而,分級制度在產業中的引入,可被視為提升品質的方式,將產品按照一定的標準或規格進行分類的制度,目的是確保產品品質和讓消費者有所依據能夠選擇合適的產品。
「政府的一個分級制度之下,可以驅動蛋農去做友善雞蛋的生產。」陳志峰說明,分級制度可以是基於雞蛋的大小、蛋殼的品質等因素來進行,當前的分級計價制度不僅確保了消費者能夠獲得更好的品質保障,也刺激了整個產業鏈向更高的標準提升。
政策的引導和消費者買單
過往對於動物的飼養方式,不少學界與業界也在近年反思和轉變。
「在過去,100年來科學家把動物關在籠子裡面餵養,使得動物在單位時間內展現了很好的生產效率,可以衝很高的產蛋量。但這樣的方法是否真的最有效?」陳志峰指出,這同時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讓動物的生命週期縮短。
「像牛的話,為了追求乳量,高密度、高精料的飼養,以台灣大概平均是兩胎就被淘汰。但是透過更友善的飼養,就可以讓牛隻到第三胎、第四胎,增加牛隻的長壽性(longevity)。所以你用縱向來看,一頭牛牠能夠貢獻的時間變長,總產乳量也就比較多。」
從1991年即開始投入畜牧產業研究的陳志峰,一路走來始終在思索是怎麼讓動物過的更好?他觀察到當代社會,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動物福祉的關心日益增加,「友善飼養」的概念逐漸受到重視,但這背後的轉變並非一蹴可及,需要整合各方努力,其中,消費者態度和行為模式便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你必須要有消費者的支持,因為農民基本上他東西只要能夠賣的話,他們都會去生產,絕對不會想去虐待動物。」陳志峰表示,消費者的支持十分重要,農民的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場需求驅使,因此當消費者傾向購買友善飼養的產品,農民基於經濟利益,也會更偏好友善飼養方式。
然而,純粹依賴市場需求可能不足以帶動整個產業的轉型,還需要一個更積極的推手––政府。政府不僅可以制定相應的法規和標準,還可以提供技術和必要的財政支援,協助農民進行轉型。
陳志峰提到歐盟,正是政府政策對於友善飼養的有力推動。「歐洲在2012年就完全廢籠飼,但是他們大概在2000年的時候,政府其實就已經開始討論,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運用很多政策引導,也包括投入科學的研究,讓非籠飼能夠在時間內完成。」可見政府有規劃的政策不僅是方向的指引,更是產業進步的加速器。
人與動物健康一體
陳志峰長期研究人與動物的互動及對環境的影響,並強調「人、動物與環境健康一體」的觀念,對他而言,人類與動物及環境的健康是交織,無法分離。
隨著氣候變遷全球性的疾病傳播,例如SARS和禽流感,可以看出人、動物與環境健康的密切關聯。極端氣候頻率增加,不僅影響密集飼養動物免疫能力,甚至感染疾病所造成嚴重傷害,也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只有當人類、動物與環境都健康,才能確保生命物種一個健康、和諧和永續的未來。
陳志峰指出,現代的畜牧業和農業模式往往忽視了動物福祉,這不僅不人道,而且可能導致動物健康問題,進而影響人類的健康。不論是環境、動物和人類應視為「一體」,彼此相依共好才有健康的動物與人類。
除了本身是教授、副院長、台灣土雞守護者,愛動物的陳志峰更對鳥類情有獨鍾,喜愛當初生鳥的「奶爸」,因而大學時期也同學取了一個有趣的綽號「陳鳥峰」。
「可以與動物相處,也在這領域學習到怎麼飼養動物,研究品種來源、計算育種價、蛋品加工,讓我可以很寬廣的對動物有全盤認識。」對於動物的熱愛和專業知識,使陳志峰更希望能夠將熱情和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和成果。
「因為我本身也是消費者,所以會常常每天在同伴或者朋友當中,來討論動物產品:牛乳、肉品、雞蛋等議題,還有食農教育及飲食的知識,我也很樂意分享。」陳志峰的努力與推動,使人們意識到,人與動物之間的議題,並不只是學術研究,而是深深影響著我們日常的生活與健康。
每一次的選擇,不論是對待動物的方式,還是選擇食材的來源,都揭示了我們對環境和社會的責任感。當人們開始注重動物議題,這不僅是傳遞資訊,更是在推動一場正向守護生命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