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媒體報導】生態碳收支盤查獲國農獎 盼2050農業碳排達碳中和

【媒體報導】生態碳收支盤查獲國農獎 盼2050農業碳排達碳中和

更新時間:2023-12-13 17:13:07 / 張貼時間:2023-12-13 17:09:01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1,570
稿源:2023-12-12/聯合報/胡瑞玲/台北即時報導

農業部今舉辦「2023國家農業科學獎」頒獎典禮,表揚研究成果對農業有卓越貢獻的研究團隊。研發自然碳匯方法學並獲獎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此方法學已應用於公部門農業場域,目前也送環境部審查,未來將透過自願減量方案落實企業ESG、農民綠色給付,目標2050年達到碳中和。

國農獎每2年辦理1次,本年度為第3屆,農業部表示,本屆國農獎甄選社經發展、前瞻創新、產業領航、環境永續等四大類,計有71件團隊優異科研成果經推薦參與競賽,各類別合計有11組團隊獲獎,其中2名團隊代表人同時獲個人潛力新秀獎,得獎團隊成果應用廣泛且深具產業影響力。

林幸助說明,團隊研發建立的「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式方法學」,發展自然碳匯量測方法與監測架構,依循IPCC指南,有本土自然碳匯量測、監測、預測與模擬等功能,從量測植物、土壤碳吸存及溫室氣體排放量等排放係數及活動數據,可估計國家特定棲地類型的燃碳匯量。

此方法學可應用於各類型農地及自然碳匯,包含紅樹林、海草床、潮間帶泥灘地、魚塭、農田、茶園、竹林、森林等,已應用於18個公部門場域,協助15個公務機關建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係數(碳匯)資訊。

林幸助指出,目前建立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3種不同濕地類型的碳吸收速率及儲碳量,估算出台灣沿海濕地的碳匯量,每年可吸收35萬公噸二氧化碳。

林幸助說,此方法學目前也送環境部審查,未來盼與企業結合,也就是自願減量方案擴大應用範圍,不僅能讓企業落實ESG,也能讓農民執行綠色給付,在生產過程中減少肥料使用,讓農業不僅重視糧食生產,還有環境友善及生物多樣性。

林幸助表示,碳吸收主要是靠自然碳匯,但因農業生產碳排太大,目前仍無法做到碳中和,因此首要目標希望2050年達到碳中和,後續透過自願減量方案盼能達到負碳排;另此方法學預估還需2至3年才能盤點全台農業的碳匯。

本屆國農獎獲獎團隊還包含番石榴冷鏈保鮮團隊,建立番石榴長程貯運標準化作業流程及冷鏈技術,讓外銷美國的番石榴生鮮果實,克服因低溫檢疫條件而產生的果品寒害品質劣變問題,開櫃實測可售率達99%,藉此技術,2023年實體通路零售價從2019年每磅0.99美元提高至5.99美元,同時降低耗損率10%以上,增加外銷量達20%,此技術同時也可擴展至荔枝或百香果鮮果外銷市場,大力推動台灣果品外銷能見度。


農業排碳量怎麼算? 中興大學建「碳收支模式」教你這樣做

稿源:2023-12-12/中國時報/林良齊

農業排碳要怎麼算?為了達到淨零碳排,第一部就是要碳盤查,而碳盤查則要有方法學來計算,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團隊建立「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式方法學」,依循IPCC指南,可應用於各類型農地及自然碳匯,未來可望運用於各縣市政府不同類型的濕地與農地,預估仍要1至2年後才能建立農業碳排基礎資料,今天獲頒國家農業科學獎。

相較工業排放的燃料為主的「直接排放」、用電為主的「間接排放」,農業部門的碳排模式還有吸收等,計算上更為複雜,林幸助表示,量化自然碳匯除了要計算植物吸存的二氧化碳外,還要扣除如施肥產生的N2O(氧化亞氮)、水田產生的CH4(甲烷)等等後才能計算出存放在農作物上的碳匯,而農作物後端的去處等也要一併納入計算。

林幸助表示,知道排碳多少後才能有機會達到2050淨零碳排,依其計算得出目前多數農業仍為排放源,有自然碳匯為沿海、濕地等紅樹林或海草為多,每年共有35萬噸的吸存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源應講求如精準施肥等減少碳排。

「只有顧慮到氣候也不行」,林幸助坦言,農業上除了考慮碳排外,還有糧食安全等議題,因此除了減排外還要增加如土壤碳匯等。


國家農業科技獎肯定研發人員 農業部:將持續拉高獎金

稿源:2023-12-12/自由時報/楊媛婷

兩年一辦、表揚農業研究人員的國家農業科學獎今(12日)舉行,本次獲獎人員專業涵蓋冷鏈、水產養殖、病蟲害監測、農業領域碳匯量測技術等,農業部代部長陳駿季表示,會持續向企業徵求贊助,拉高獎金以鼓勵研究人員投入研發。

農業部表示,本屆國農獎共有71件團隊優異科研成果經推薦參與競賽,最後有11組團隊獲獎,得獎團隊包含作物害蟲監測系統研發、番石榴冷鏈保鮮,還有海大水產養殖系特聘教授呂明偉團隊所開發可抑制水產常見病毒、提升魚苗、白蝦存活率等專利技術的團隊,另隨著凈零減排已是國際趨勢,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團隊所開發的自然碳匯量測技術與推動策略等,都同受肯定。

林幸助團隊建立可接軌國際、依循IPCC指南的「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式方法學」,可應用於農地與包含評估紅樹林、濕地、農田、茶園等自然碳匯,目前已應用於18個公部門場域,林幸助表示,就目前估算來說,台灣沿海濕地的碳匯量每年可吸收35萬噸的二氧化碳,而目前農業相關領域的碳匯等都還在盤點中,預計要2-3年才會完成,待盤點完畢,可為促進農業碳中和以及2050凈零碳排政策提供基礎資料。

陳駿季表示,相關得獎者都可看到跨域與團隊合作,農業需要創新科技的導入,也表示會持續向企業募款以拉高獎金並激勵研究人員。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團隊建立「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式方法學」今天獲頒國家農業科學獎。(林良齊攝)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團隊建立「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式方法學」今天獲頒國家農業科學獎。(林良齊攝)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中)率領團隊建立「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式方法學」。(記者楊媛婷攝)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中)率領團隊建立「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式方法學」。(記者楊媛婷攝)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中)率領團隊建立「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式方法學」。(記者楊媛婷攝)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中)率領團隊建立「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式方法學」。(記者楊媛婷攝)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