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我思念的齊邦媛老師

更新時間:2024-04-11 08:26:17 / 張貼時間:2024-04-10 13:31:23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1,821
撰文者:強勇傑(中興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齊邦媛老師走了,留下無價的文化遺產與無限的哀悼追思,也勾起我多年前與齊老師短暫交集的回憶。我進台大外文時,齊老師剛從系上退休,沒機會當齊老師的學生,對齊老師只聞其名,不識其人。直到1996年,我從外文研究所畢業剛滿一年也剛好失業,當時在筆會擔任主編的齊老師打算製作一本索引,把《筆會季刊》自1972年創刊以來所刊過的作品依作者、譯者、篇名、藝術家分別做成不同的索引,以方便查詢。在郭菀玲學姐的引介下,我跟齊老師第一次見了面。當時我這個初出茅廬、不知天高地厚的毛頭小子,渾然不知眼前面對的是個國寶級的大人物,毫無敬畏之心,更別說什麼孺慕之情,也完全沒意識到能踏入齊老師在麗水街的家是多麼難得的經驗。齊老師與我隔著茶几對坐,跟我細說她對索引的想法,說話不疾不徐、條理分明、面面俱到。我一邊記筆記,一邊注意到她不時得停下來喘氣,因此對她的第一印象是:她的身體比我還虛弱,但頭腦卻比我清楚許多。

身體虛弱、口齒伶俐、心地善良、頭腦清醒——這是多年來我對齊老師的一貫印象。在師大翻譯所曾聽羅青老師說,齊老師有一次在師大麗水街附近行走時被車撞飛,導致行動不便,元氣大傷。第二次跟齊老師見面是在仁愛路上的福華飯店,同行的有菀玲學姐、秘書人慧,大餐是齊老師招待的。齊老師到場時,也是坐下來先喘個幾口氣才開始說話,那是第一次與齊老師在非公事的場合輕鬆互動。雖然齊老師身形瘦弱,但講起話來卻活力十足,一出口不消兩三句,就逗得我們哈哈大笑,聚餐過程妙語不斷,儼然就是個幽默大師。

講到齊老師的口才也真不是蓋的,無論是攻防抑或褒貶,齊老師總是把四兩撥千斤的功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批評時委婉、點到為止;接招時溫良、以柔克剛。齊老師興起時總是能讓全場哄堂大笑;陰鬱時也只會用含蓄內斂的措辭表達,讓不少人事後才沾染到她的情緒而驚訝不已。還記得2004年在中研院一場台灣文學的國際研討會中,一名大陸學生憤怒地質疑道:「中國文學就是中國文學,為何要特別分出台灣文學?」在劍拔弩張的氛圍中,齊老師用非常謙和的態度回應:「我們並沒有要排除現代中國文學,只是妳可以去找找看,1960到1985這25年間中國有沒有文學作品?因為這段期間的文學幾乎都是台灣出的,所以才會成為研究題材。」在誠懇而低姿態的語氣中,充滿著對體諒與包容的期待,使得大陸學生原本挑釁的眼神頓時緩和下來,不再繼續窮追猛打。

我與筆會的合作除了做索引屬於階段性任務外,校對譯稿則是常態性的工作,不知不覺一做就是25年。剛開始經驗不足,時而出醜露乖,但齊老師從未指責過我,只會和顏悅色不厭其煩地提醒我要注意哪些細節。做事一絲不苟、要求完美的齊老師,對我卻百般包容,曾經有幾次我只因心情不好就推掉筆會委託的事,齊老師非但沒生氣,反而很體諒地給我鬧情緒的空間,等我回去重接工作時又若無其事地接納我。現在想起來,當時的我還真是幼稚可笑,但也從齊老師的榜樣中學到寬厚的待人處事之道。

齊老師卸下主編的職務後,不久便住進林口的養生村,我跟時任筆會秘書長歐茵西老師、人慧等幾個前輩在2005年秋天去探訪過齊老師。當時養生村裡華廈林立,進住率不高,但院方知道未來前景可期,所以願意投資。大廳與走廊一片闃寂,豪華的設備,卻因為缺乏人氣而顯得陰沈寂寥。豔陽天裡,這裡已經灰暗異常,濕冷的冬季會變成怎麼樣的一幅景象,我實在不敢想像。當時齊老師的先生重病住院,子女都在國外,齊老師說跟菲傭處不來,只好搬到這裡,一個月二萬五,三餐另計。齊老師是個名人,養生村裡有不少長者都知道她,但她平時只想一個人讀書,不喜歡與人來往交流,因為她說:「每個人背後都是一部滄桑史,都有說不盡的悲情故事,聊起來只會徒增傷感。」那天回家的路上,想到餐廳裡那一盤盤制式的菜色,一個個佝僂的背影托著餐盤排著隊緩緩前進,想起齊老師一個人連揪毛巾的力氣都沒有,眼淚不禁滴了下來。

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齊老師,隨著齊老師身體狀況逐漸走下坡,後來便不輕易見客,只有偶爾看到幾個筆會大老逢年過節去探望她之後在FB所分享的照片。但齊老師與筆會的聯繫並未因此而中斷,齊老師的善心也持續溫暖著筆會旗下的每個成員。2012年,齊老師得知我罹癌時,為了提供賺外快的機會以舒緩我的經濟危機,特別把一份稿子交給我翻譯,跟我說等我有體力的時候再做,她不趕時間,優渥的翻譯費也是她自掏腰包給我的。只可惜後來只能透過信件傳達謝意,無法當面跟齊老師表達感激之情。

齊老師對我影響最大之處,在於引我進入台灣文學的殿堂。原本對台灣文學幾乎一無所知的我,在整理《筆會季刊》索引時,開始對台灣作家有了基本概念;在協助筆會校對譯稿時,開始閱讀台灣文學;在多年的耳濡目染下,漸漸愛上台灣文學,也學到一些台灣文學英譯的技巧,成為我日後翻譯教學上的一大利器。尤具意義的是,《筆會季刊》自1972年創刊,歷經《台灣文譯》、《譯之華》的更名,每年四期賡續出刊,至今從未斷刊過,這在國際筆會的會員國當中是非常罕見的成就,幕後的大功臣就是殷張蘭熙與齊老師,由她們所傳承下來的一套嚴謹而完善的機制,加上後續主編宋美璍、彭鏡禧、張惠娟、高天恩、梁欣榮、吳敏嘉等譯界先進的努力維繫,才能讓季刊維持穩定的品質與發行。而季刊裡所選譯的文學作品,反映台灣與時俱進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轉變軌跡,是台灣現代文學的重要資產,譯介到英文世界後,讓更多的讀者能共享台灣文學的精華,一窺台灣文化的風貌,同時也撫慰了不少海外華僑思鄉的心情。

即使身子再怎麼虛弱,齊老師永遠都有一顆清醒的頭腦,「年老昏聵」在齊老師身上起不了任何作用,而且記憶力之好,目前我還未見過能出其右者。齊老師的壓軸之作《巨流河》裡巨細靡遺的敘述,都是她一筆一劃親手撰寫而成,字跡工整秀麗,歷經多年的慢工細活才成書,無論內容或手稿,皆為極其珍貴的史料。她的記憶在時間的長河裡並未流逝,而是化身為鮮活深刻的文字,見證了大時代驟變的辛酸血淚。

拿到博士學位,當了幾年的流浪教師,因緣際會輾轉加入中興大學,才知道任職的外文系正是齊老師創辦的,就這樣又跟齊老師多了一條連結,想起那幾年與齊老師短暫的交集,影響了我後來的經歷,也成為恆久的回憶。齊老師,謝謝您把我帶入筆會,謝謝您容忍我少不更事的任性,謝謝您讓我接觸到這麼多精彩的台灣文學作品,謝謝您讓我見識到這麼多優秀的台灣文學英譯,謝謝您讓我在筆會溫馨的大家庭中成長茁壯,謝謝您為台灣文學所做的一切貢獻,希望您在另一個世界活得更充實、更精彩、更幸福。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