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學者評論】體育部未來應為身障運動做更多

【學者評論】體育部未來應為身障運動做更多

更新時間:2024-09-10 11:24:51 / 張貼時間:2024-09-10 09:25:02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聯合報
793
稿源:2024-9-10/聯合報/余宗龍中興大學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教授

為期十二天的第十七屆巴黎帕運,台灣時間昨天凌晨畫下句點,我國身障運動選手勇奪三銀二銅的近四屆最佳成績,一舉扭轉廿年來帕奧會參賽成績下降趨勢,這與本屆後勤支援比照奧運規格辦理有關。帕運選手首度長期進駐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密集訓練,在完善的競技環境中安心備戰,加上運科資源的大舉投入,以及賴清德總統在授旗當天宣布加碼獎牌獎金,這次備戰和參賽資源的挹注可說是歷屆最佳,惟政府對身障者運動平權的重視是否曇花一現?仍然有待時間考驗。

此刻,我們除了為帕運選手奪得佳績喝采之外,還有幾件事值得政府與社會大眾關注:

首先,政府為帕奧的定位是否需要檢討?國際早就把身障運動視為高度競技的比賽,惟目前在台灣仍屬體育署「全民運動組」的業務職掌,基層培訓難受重視。儘管近年來政府對帕奧運動員在參賽時的待遇有所提升,但仍受限於官方以休閒運動的思維輔導,視之為非競技運動,經費自然就很難到位。

培育資源有限,導致基層中小學選手訓練產生斷層,加上賽事不足,沒有基層培養,何來頂尖選手?呈現出來的帕奧會參賽成績自然也就一落千丈。從二○○四年獲得二面金牌在內的六面獎牌,至二○二○年的一面銅牌;自二○○八年後已連續四屆(包括本屆)未曾奪金,代表團總排名更從四十四名(二○○四年)滑落至七十八名(二○二○年)。這次在國訓中心競技資源挹注下,成績谷底反彈到六十八名。亞洲帕運成績則從二○○六年六十九面獎牌掉到二○二二年廿面獎牌,這不但與我國長期欲以運動來增加國際能見度的願望相違,更不符賴總統「體育運動壯大台灣」的施政方針。

台灣國際處境特殊,透過大型運動賽會躍上國際舞台爭取曝光機會,是最佳的途徑。因此有必要重新檢討身心障礙運動者的定位,才能在帕運、亞帕運舞台為台灣爭光。

同時,政府應積極落實運動平權,保障身心障礙國民的運動權利;在全民運動的思惟上,應設法鼓勵全台約一二○萬身障人士走出戶外,培養運動的習慣。若能增加運動人口,相對更容易能挖掘出好人才,身障運動的發展將會更加健全。正值各縣市改善運動設施之際,政府應積極輔導正在規畫興建或改建中的運動場館,主動增設符合身心障礙者需要的友善運動設施,以兼顧各族群使用需求。

最後誠摯呼籲即將成立的「體育暨運動發展部」,可納入「身心障礙運動司」,從更專業的政策角度輔導身心障礙運動的發展,讓退役的選手也有機會入內服務;或將其置於「競技運動司」,給予更多關注與經費推廣,才是真正貫徹賴總統以體育壯大台灣的宣示,鼓勵運動參與,以健全我國體育發展。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