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中興大學產學合作 發揚臺灣特有種:牛樟芝、香杉、土肉桂 實驗室加值走向市場
更新時間:2025-04-15 22:13:18 /
張貼時間:2025-04-15 22:07:48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豐年雜誌
166
稿源:2025-4-15/豐年雜誌/陳大中、薛穎琦
農業的歷史就是人類馴化、培育與繁殖動植物的歷史,與各種生物的關係密不可分,現代農業生技則包含基因體學、蛋白質分子或其他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應用在農業生產過程或產品的開發。新技術的應用需要密切的產學合作,以農立校的國立中興大學除了育成產業人才,也是產學合作中心之一,以生物技術研發促進臺灣特產的牛樟芝、香檬、香杉、土肉桂等農林產物加工機能性產品。
農業生物技術發展的一大基礎,在於抗菌、消炎、調節免疫系統,甚至可幫助緩解憂鬱、改善情緒的物質,都有機會在農林漁畜的相關產物中發現,再加以利用。這些極其多樣、功能不一的物質成分可統稱為「天然物」(natural product),興大循環經濟研究學院院長王升陽指出,不論是做保健食品或藥用等用途,農業生技利用天然物成分的產品都應該追求三個「境界」,「第一個是成分的一致性(consistency)、第二個叫做效果(efficacy),第三個就是安全性(safety)。」
成分的一致性和效果及安全性環環相扣,王升陽解釋,包括作物品系(品種)、生長階段、生產季節、環境地點等因素都會影響農林產物的細微成分,「農產品比較會被人家去挑戰的,就是說你只會看這一個作物外觀長得漂不漂亮,到底裡面有什麼,你知不知道?所以你要知道裡面成分的差別。」包括主要成分是否一致,成分的效果為何,並且經過規範化的安全性測試,確保其中成分不會造成不良反應,「不管是動物實驗、人體實驗都一樣,每一支產品不能夠有什麼反應,你都要知道。」
牛樟芝賣到海外年產值30億元 保健、藥用成分可精密定量
以臺灣特有種真菌牛樟芝為例,進駐興大興創基地的「效研生技」以逐批檢驗原料成分、針對特定成分規格化的方式生產牛樟芝菁華飲,確保每批終端產品的一致性;效研生技執行長謝翰文表示,「光是樟芝酸* 這類物質,我們就會檢驗7種樟芝酸含量。」牛樟芝特有的樟芝酸、安卓凱因、安卓錠等成分具備抗氧化、抗發炎、預防高血糖疾病乃至抑制癌症等作用,在國內研發及推廣之下,牛樟芝已成為全球最昂貴的食、藥用真菌之一,臺灣每年牛樟芝產值保守估計約30億元,除了國內也銷售至新加坡等海外華人圈市場。
謝翰文碩士時期受王升陽指導研究牛樟芝,畢業後進入牛樟芝產業從事產品研發,目前經營效研生技的同時也就讀興大循環經濟研究學院博士班。出入學界與業界,他坦言,商業產品設計「以獲利跟成本的角度為考量,會有很多妥協」,但學界研發成果也未必能無縫接軌到業界,「有時候學界做出來的東西其實很好,但是產量或者成本還是跟業界需求相差太遠。」他表示,以原料總量作為規格化基準,「投多少料製作多少產品」仍是業界常態,精密定量原料成分的生產方式相當新穎,且每次都要調整投料量,還涉及設備投資、庫存管理及製程制度等因素,不易在業界推廣,是包括牛樟芝在內中草藥產業未來可嘗試精進的方向。
產學合作優勢之一在於可利用學校設備,謝翰文說,自己開發的牛樟芝菁華飲「本來沒有想要商品化」,是在使用學校實驗室期間,設計了這個製程的配方「給大家試喝」,不料親朋、師友間一試成主顧,他從自己一個月「手工」製作500瓶到請代工廠按配方生產,最後才動念創業成立效研生技,提供牛樟芝產品研發等服務,菁華飲則透過經銷商貼牌銷售,年銷售量可達10萬瓶。
循環經濟促不同作物跨業合作 臺灣產香檬機能性勝日本待開發
傳統牛樟芝以牛樟段木生產,現在因牛樟木取得不易、段木生產費時,業界改以養成速度快的固態培養基(生長介質)生產為主。謝翰文說,培養基材料多樣,包括穀物、洋菜、馬鈴薯等都有可能,各家廠商未必一致。王升陽表示,他正在和效研生技團隊合作研發以香檬皮廢棄物製作牛樟芝培養基材料,謝翰文補充,包括檸檬皮以及玉米梗等農林廢棄物,都是他在開發中的培養基材料,「原本農民要另外花錢處理廢棄物」,循環利用可形成互利,對於牛樟芝生產除了成本因素,還可藉由合作避免培養基材料被汙染的風險,而檸檬皮、香檬皮具有川陳皮素及橘皮甘等機能性成分,期待能對牛樟芝機能性成分產生加乘作用。
機能性也備受矚目的香檬,原生於臺灣、日本沖繩,臺灣生產面積約300公頃,仍屬相對小眾的作物,主要產地在屏東、南投。國產香檬雖有屏東永信蔬果運銷合作社開發茶包、精華粉等產品,但大多以原汁形式銷售,長期與興大產學合作的華陀益生(Phytoessential)公司則推出搭配膳食纖維的高纖飲品「香檬孅檸飲」,甫獲得農業部第十屆「農村好物」肯定。
興大農藝系碩士畢業的華陀益生產品經理林俐吟指出,國產香檬與沖繩產香檬在品系上有所差異,國產香檬在川陳皮素等成分含量表現更佳,「可以往品系、育種去建立辨識度,做出它的『身分證』。」香檬滋味酸澀帶苦,類似檸檬難以直接飲用高純度原汁,也是香檬市場仍較為小眾的原因;沖繩香檬也以原汁為主要產品,但當地也會以整顆果實連皮榨汁做成調酒,香檬調飲甚至手搖飲具開發潛力。林俐吟表示,纖飲產品針對適口性調整,希望能搭配機能性的研究數據推廣,「讓民眾知道這個臺灣的好東西」,以平易近人的形式走入日常飲食。
香杉、土肉桂成分具特殊機能 林產物加工助里山經
華陀益生由2014年技轉興大研發青草茶「四季益生飲」起家,針對喜愛天然產品的客群經營;目前四季益生飲已上架家樂福量販店等通路,並持續以產學合作方式,推出具機能性的香杉(巒大杉)精油洗髮精、月桃水沐浴露、馬告(山胡椒,賽考利克泰雅語maqaw)精油防蚊液、土肉桂茶等產品。這些產品原料幾乎都是臺灣原生的植物、作物,其中香杉也是臺灣特有樹種,香杉精油富含的雪松醇(cedrol)成分具抗發炎、刺激毛囊細胞粒腺體活性等效果,可預防髮絲斷裂、修護髮根,受到電商品牌citiesocial青睞,citiesocial也推出由華陀益生代工生產的洗護髮系列產品。
林俐吟說,林產物加工有助於山村、原民部落經濟發展,「沒有經濟利用價值就沒有穩定的採購」,華陀益生固定向尖石鄉泰雅族人採購馬告精油,她認為近年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委託興大研發土肉桂產品,也是「滿成功的產官學合作」,除了華陀益生,市面上已有多家土肉桂茶、純露及膠囊等不同產品,過去土肉桂葉可能有價無市,現在已有滿明顯的銷量成長;且林業保育署擁有成熟的土肉桂苗木育成技術,5年的土肉桂樹便可採收葉片,相較於一般林木等待成材需時10年以上,林農更快就有收益。
土肉桂葉片泡茶可萃取出葉片豐富的黃酮類糖苷,王升陽指出,這些成分可以改善腸道菌叢,且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活性,「調節高血脂、血糖、血壓都有用」。在葉片機能性外,土肉桂的精油、純露成分也做過完整研究,王升陽強調,目前全世界的香草、香料植物,只有土肉桂純露確認飲食安全性無虞,「絕大多數的植物香精、香料、純露都不能直接飲用!」在研究土肉桂純露的過程中,王升陽和團隊發現多個抑制第五型磷酸二酯酶(PDE-5)活性的新化合物,與「威而鋼」藥物主成分西地那非(sildenafil)效果相同,未來有望用於治療勃起障礙,林業保育署特別為此發現申請專利,將再開發相關產品。
「農業生技的精神就是養活大家。」王升陽說,農業生技技術應用的範圍還包括應對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等情形去改善生產方式、維持糧食安全並友善環境,產品開發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經濟價值,「農民可以有比較多的收入」,都有助於農業整體韌性,近期他將再投入臺灣二葉松、阿里山特色植物的產品研發。牛樟芝外,臺灣的香杉芝等真菌類也具機能性發展潛力,但謝翰文補充,新作物利用都需要基礎研究的累積,產學維繫關係有其重要性,生技產品機能往往不易向消費者解釋,但在大眾取向外也有可能針對「學院派」開發客群。林俐吟表示,「里山經濟、發展原民經濟是我們品牌理念滿重視的一塊」,期待未來能和理念契合的不同業者合作,與臺灣農林產業共好。
農業的歷史就是人類馴化、培育與繁殖動植物的歷史,與各種生物的關係密不可分,現代農業生技則包含基因體學、蛋白質分子或其他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應用在農業生產過程或產品的開發。新技術的應用需要密切的產學合作,以農立校的國立中興大學除了育成產業人才,也是產學合作中心之一,以生物技術研發促進臺灣特產的牛樟芝、香檬、香杉、土肉桂等農林產物加工機能性產品。
農業生物技術發展的一大基礎,在於抗菌、消炎、調節免疫系統,甚至可幫助緩解憂鬱、改善情緒的物質,都有機會在農林漁畜的相關產物中發現,再加以利用。這些極其多樣、功能不一的物質成分可統稱為「天然物」(natural product),興大循環經濟研究學院院長王升陽指出,不論是做保健食品或藥用等用途,農業生技利用天然物成分的產品都應該追求三個「境界」,「第一個是成分的一致性(consistency)、第二個叫做效果(efficacy),第三個就是安全性(safety)。」
成分的一致性和效果及安全性環環相扣,王升陽解釋,包括作物品系(品種)、生長階段、生產季節、環境地點等因素都會影響農林產物的細微成分,「農產品比較會被人家去挑戰的,就是說你只會看這一個作物外觀長得漂不漂亮,到底裡面有什麼,你知不知道?所以你要知道裡面成分的差別。」包括主要成分是否一致,成分的效果為何,並且經過規範化的安全性測試,確保其中成分不會造成不良反應,「不管是動物實驗、人體實驗都一樣,每一支產品不能夠有什麼反應,你都要知道。」
牛樟芝賣到海外年產值30億元 保健、藥用成分可精密定量
以臺灣特有種真菌牛樟芝為例,進駐興大興創基地的「效研生技」以逐批檢驗原料成分、針對特定成分規格化的方式生產牛樟芝菁華飲,確保每批終端產品的一致性;效研生技執行長謝翰文表示,「光是樟芝酸* 這類物質,我們就會檢驗7種樟芝酸含量。」牛樟芝特有的樟芝酸、安卓凱因、安卓錠等成分具備抗氧化、抗發炎、預防高血糖疾病乃至抑制癌症等作用,在國內研發及推廣之下,牛樟芝已成為全球最昂貴的食、藥用真菌之一,臺灣每年牛樟芝產值保守估計約30億元,除了國內也銷售至新加坡等海外華人圈市場。
謝翰文碩士時期受王升陽指導研究牛樟芝,畢業後進入牛樟芝產業從事產品研發,目前經營效研生技的同時也就讀興大循環經濟研究學院博士班。出入學界與業界,他坦言,商業產品設計「以獲利跟成本的角度為考量,會有很多妥協」,但學界研發成果也未必能無縫接軌到業界,「有時候學界做出來的東西其實很好,但是產量或者成本還是跟業界需求相差太遠。」他表示,以原料總量作為規格化基準,「投多少料製作多少產品」仍是業界常態,精密定量原料成分的生產方式相當新穎,且每次都要調整投料量,還涉及設備投資、庫存管理及製程制度等因素,不易在業界推廣,是包括牛樟芝在內中草藥產業未來可嘗試精進的方向。
產學合作優勢之一在於可利用學校設備,謝翰文說,自己開發的牛樟芝菁華飲「本來沒有想要商品化」,是在使用學校實驗室期間,設計了這個製程的配方「給大家試喝」,不料親朋、師友間一試成主顧,他從自己一個月「手工」製作500瓶到請代工廠按配方生產,最後才動念創業成立效研生技,提供牛樟芝產品研發等服務,菁華飲則透過經銷商貼牌銷售,年銷售量可達10萬瓶。
循環經濟促不同作物跨業合作 臺灣產香檬機能性勝日本待開發
傳統牛樟芝以牛樟段木生產,現在因牛樟木取得不易、段木生產費時,業界改以養成速度快的固態培養基(生長介質)生產為主。謝翰文說,培養基材料多樣,包括穀物、洋菜、馬鈴薯等都有可能,各家廠商未必一致。王升陽表示,他正在和效研生技團隊合作研發以香檬皮廢棄物製作牛樟芝培養基材料,謝翰文補充,包括檸檬皮以及玉米梗等農林廢棄物,都是他在開發中的培養基材料,「原本農民要另外花錢處理廢棄物」,循環利用可形成互利,對於牛樟芝生產除了成本因素,還可藉由合作避免培養基材料被汙染的風險,而檸檬皮、香檬皮具有川陳皮素及橘皮甘等機能性成分,期待能對牛樟芝機能性成分產生加乘作用。
機能性也備受矚目的香檬,原生於臺灣、日本沖繩,臺灣生產面積約300公頃,仍屬相對小眾的作物,主要產地在屏東、南投。國產香檬雖有屏東永信蔬果運銷合作社開發茶包、精華粉等產品,但大多以原汁形式銷售,長期與興大產學合作的華陀益生(Phytoessential)公司則推出搭配膳食纖維的高纖飲品「香檬孅檸飲」,甫獲得農業部第十屆「農村好物」肯定。
興大農藝系碩士畢業的華陀益生產品經理林俐吟指出,國產香檬與沖繩產香檬在品系上有所差異,國產香檬在川陳皮素等成分含量表現更佳,「可以往品系、育種去建立辨識度,做出它的『身分證』。」香檬滋味酸澀帶苦,類似檸檬難以直接飲用高純度原汁,也是香檬市場仍較為小眾的原因;沖繩香檬也以原汁為主要產品,但當地也會以整顆果實連皮榨汁做成調酒,香檬調飲甚至手搖飲具開發潛力。林俐吟表示,纖飲產品針對適口性調整,希望能搭配機能性的研究數據推廣,「讓民眾知道這個臺灣的好東西」,以平易近人的形式走入日常飲食。
香杉、土肉桂成分具特殊機能 林產物加工助里山經
華陀益生由2014年技轉興大研發青草茶「四季益生飲」起家,針對喜愛天然產品的客群經營;目前四季益生飲已上架家樂福量販店等通路,並持續以產學合作方式,推出具機能性的香杉(巒大杉)精油洗髮精、月桃水沐浴露、馬告(山胡椒,賽考利克泰雅語maqaw)精油防蚊液、土肉桂茶等產品。這些產品原料幾乎都是臺灣原生的植物、作物,其中香杉也是臺灣特有樹種,香杉精油富含的雪松醇(cedrol)成分具抗發炎、刺激毛囊細胞粒腺體活性等效果,可預防髮絲斷裂、修護髮根,受到電商品牌citiesocial青睞,citiesocial也推出由華陀益生代工生產的洗護髮系列產品。
林俐吟說,林產物加工有助於山村、原民部落經濟發展,「沒有經濟利用價值就沒有穩定的採購」,華陀益生固定向尖石鄉泰雅族人採購馬告精油,她認為近年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委託興大研發土肉桂產品,也是「滿成功的產官學合作」,除了華陀益生,市面上已有多家土肉桂茶、純露及膠囊等不同產品,過去土肉桂葉可能有價無市,現在已有滿明顯的銷量成長;且林業保育署擁有成熟的土肉桂苗木育成技術,5年的土肉桂樹便可採收葉片,相較於一般林木等待成材需時10年以上,林農更快就有收益。
土肉桂葉片泡茶可萃取出葉片豐富的黃酮類糖苷,王升陽指出,這些成分可以改善腸道菌叢,且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活性,「調節高血脂、血糖、血壓都有用」。在葉片機能性外,土肉桂的精油、純露成分也做過完整研究,王升陽強調,目前全世界的香草、香料植物,只有土肉桂純露確認飲食安全性無虞,「絕大多數的植物香精、香料、純露都不能直接飲用!」在研究土肉桂純露的過程中,王升陽和團隊發現多個抑制第五型磷酸二酯酶(PDE-5)活性的新化合物,與「威而鋼」藥物主成分西地那非(sildenafil)效果相同,未來有望用於治療勃起障礙,林業保育署特別為此發現申請專利,將再開發相關產品。
「農業生技的精神就是養活大家。」王升陽說,農業生技技術應用的範圍還包括應對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等情形去改善生產方式、維持糧食安全並友善環境,產品開發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經濟價值,「農民可以有比較多的收入」,都有助於農業整體韌性,近期他將再投入臺灣二葉松、阿里山特色植物的產品研發。牛樟芝外,臺灣的香杉芝等真菌類也具機能性發展潛力,但謝翰文補充,新作物利用都需要基礎研究的累積,產學維繫關係有其重要性,生技產品機能往往不易向消費者解釋,但在大眾取向外也有可能針對「學院派」開發客群。林俐吟表示,「里山經濟、發展原民經濟是我們品牌理念滿重視的一塊」,期待未來能和理念契合的不同業者合作,與臺灣農林產業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