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中心】中興大學領先研發雙嵌入劑癌症新藥 (Doxactino) 為三陰性乳癌帶來新曙光
更新時間:2025-05-06 16:13:04 /
張貼時間:2025-05-06 13:21:46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中心
413
稿源:中興大學基因體暨生物資訊研究所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台灣亦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之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台灣女性乳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每十萬人 69.1 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 12.0 人,平均每日約有 31人確診、6 人病逝。其中,約 15% 的三陰性乳癌(TNBC)因缺乏有效標靶藥物,病程進展快速、易轉移且預後不良,為臨床上最具挑戰性的乳癌亞型之一,亟需創新治療策略。
突破現行治療瓶頸,國立中興大學基因體暨生物資訊研究所侯明宏教授團隊,提出結合雙小分子 DNA 嵌入劑的創新合併療法,針對三陰性乳癌展現顯著療效。研究成果已於 2025 年 3 月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醫學化學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並獲選為當期封面文章,突顯其在癌症標靶治療領域的重要創見。該療法亦已申請商標和專利,命名為「Doxactino」,象徵其結合 Doxorubicin 與 Actinomycin D 的協同作用與臨床應用潛力。
本研究由侯明宏教授領銜,整合中興大學生醫所林季千教授、後醫系陳泰霖助理教授,以及台中慈濟醫院乳房外科洪琬瑜醫師的臨床經驗與腫瘤模型研究專長,並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藥物化學權威 Stephen Neidle教授攜手合作,展現深具實力的跨國跨領域團隊。
創新機轉:「Doxactino」雙嵌入劑協同抑制 EGFR,經典藥物展現新價值
本研究聚焦於傳統乳癌化療藥物 Doxorubicin(小紅莓)在臨床應用上的限制。儘管其具有療效,但高劑量易造成心律不整、心衰竭等嚴重心臟毒性,成為治療上的關鍵障礙。為此,團隊創新結合另一歷史悠久的抗腫瘤藥物 Actinomycin D,開發出雙小分子 DNA 嵌入劑合併療法「Doxactino」。Actinomycin D (放射菌素D)長期用於治療小兒實體瘤、血癌與絨毛膜癌,機制為嵌入 DNA 並抑制 RNA 合成。然而因其毒性高與選擇性不足,傳統上在實體腫瘤的應用有限。
研究團隊此次採用低劑量 Actinomycin D 作為 DNA 導引劑,能穩定結合至 EGFR 啟動子中的特定 GCCG 序列,促進 Doxorubicin 在該位點的精準嵌入與作用。這一結構層次的雙藥協同機制,可有效抑制 EGFR 表現,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與轉移,同時顯著降低 Doxorubicin 的使用劑量,減輕心臟毒性。研究結果顯示,在乳癌細胞、病患來源細胞與小鼠腫瘤模型中均取得一致且穩定的療效,且未觀察到明顯毒性反應。此成果不僅大幅提升療效與安全性,也為經典藥物開創嶄新的臨床應用方向。
延續「Doxactino」雙嵌入策略的成功經驗,侯教授團隊亦持續拓展其應用潛力。早在 2023 年,團隊已於《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研究成果,證實 Actinomycin D 與 Echinomycin 可共同嵌入特定 DNA 序列,辨識 T:T 錯配鹼基對,並透過非對稱骨架扭轉與堆疊作用,增強嵌合穩定性,成功抑制大腸癌腫瘤生長。
策略突破了傳統單一藥物無法精準識別錯配鹼基對的侷限,開創以 DNA 結構異常為標靶的新一代藥物設計方向。未來不僅可應用於乳癌,更有潛力擴展至 DNA 修復機制異常相關之癌症類型,如結直腸癌與胃癌,成為結構導向標靶治療的重要利器。
展望未來:打造新世代個人化癌症療法
侯明宏教授表示:「我們希望透過結構層次的深入解析,建立藥物辨識特殊功能性核酸的理論基礎,為未來開發具協同機轉的抗癌藥物提供嶄新方向。」研究團隊未來將持續深化以核酸為靶點的小分子藥物開發,並結合免疫療法、細胞治療等新興策略,致力推動更安全、具個人化與精準性的癌症治療新世代。
本研究能順利完成,特別感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的研究計畫支持、國立中興大學於研究資源與跨領域合作上的全力協助,以及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NSRRC)提供的先進結構分析設施。這些關鍵資源促成研究團隊深入解析藥物與 DNA 互作機制,推動本項成果順利發表並邁向臨床應用。
活動相簿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台灣亦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之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台灣女性乳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每十萬人 69.1 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 12.0 人,平均每日約有 31人確診、6 人病逝。其中,約 15% 的三陰性乳癌(TNBC)因缺乏有效標靶藥物,病程進展快速、易轉移且預後不良,為臨床上最具挑戰性的乳癌亞型之一,亟需創新治療策略。
突破現行治療瓶頸,國立中興大學基因體暨生物資訊研究所侯明宏教授團隊,提出結合雙小分子 DNA 嵌入劑的創新合併療法,針對三陰性乳癌展現顯著療效。研究成果已於 2025 年 3 月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醫學化學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並獲選為當期封面文章,突顯其在癌症標靶治療領域的重要創見。該療法亦已申請商標和專利,命名為「Doxactino」,象徵其結合 Doxorubicin 與 Actinomycin D 的協同作用與臨床應用潛力。
本研究由侯明宏教授領銜,整合中興大學生醫所林季千教授、後醫系陳泰霖助理教授,以及台中慈濟醫院乳房外科洪琬瑜醫師的臨床經驗與腫瘤模型研究專長,並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藥物化學權威 Stephen Neidle教授攜手合作,展現深具實力的跨國跨領域團隊。
創新機轉:「Doxactino」雙嵌入劑協同抑制 EGFR,經典藥物展現新價值
本研究聚焦於傳統乳癌化療藥物 Doxorubicin(小紅莓)在臨床應用上的限制。儘管其具有療效,但高劑量易造成心律不整、心衰竭等嚴重心臟毒性,成為治療上的關鍵障礙。為此,團隊創新結合另一歷史悠久的抗腫瘤藥物 Actinomycin D,開發出雙小分子 DNA 嵌入劑合併療法「Doxactino」。Actinomycin D (放射菌素D)長期用於治療小兒實體瘤、血癌與絨毛膜癌,機制為嵌入 DNA 並抑制 RNA 合成。然而因其毒性高與選擇性不足,傳統上在實體腫瘤的應用有限。
研究團隊此次採用低劑量 Actinomycin D 作為 DNA 導引劑,能穩定結合至 EGFR 啟動子中的特定 GCCG 序列,促進 Doxorubicin 在該位點的精準嵌入與作用。這一結構層次的雙藥協同機制,可有效抑制 EGFR 表現,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與轉移,同時顯著降低 Doxorubicin 的使用劑量,減輕心臟毒性。研究結果顯示,在乳癌細胞、病患來源細胞與小鼠腫瘤模型中均取得一致且穩定的療效,且未觀察到明顯毒性反應。此成果不僅大幅提升療效與安全性,也為經典藥物開創嶄新的臨床應用方向。
延續「Doxactino」雙嵌入策略的成功經驗,侯教授團隊亦持續拓展其應用潛力。早在 2023 年,團隊已於《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研究成果,證實 Actinomycin D 與 Echinomycin 可共同嵌入特定 DNA 序列,辨識 T:T 錯配鹼基對,並透過非對稱骨架扭轉與堆疊作用,增強嵌合穩定性,成功抑制大腸癌腫瘤生長。
策略突破了傳統單一藥物無法精準識別錯配鹼基對的侷限,開創以 DNA 結構異常為標靶的新一代藥物設計方向。未來不僅可應用於乳癌,更有潛力擴展至 DNA 修復機制異常相關之癌症類型,如結直腸癌與胃癌,成為結構導向標靶治療的重要利器。
展望未來:打造新世代個人化癌症療法
侯明宏教授表示:「我們希望透過結構層次的深入解析,建立藥物辨識特殊功能性核酸的理論基礎,為未來開發具協同機轉的抗癌藥物提供嶄新方向。」研究團隊未來將持續深化以核酸為靶點的小分子藥物開發,並結合免疫療法、細胞治療等新興策略,致力推動更安全、具個人化與精準性的癌症治療新世代。
本研究能順利完成,特別感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的研究計畫支持、國立中興大學於研究資源與跨領域合作上的全力協助,以及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NSRRC)提供的先進結構分析設施。這些關鍵資源促成研究團隊深入解析藥物與 DNA 互作機制,推動本項成果順利發表並邁向臨床應用。
活動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