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中心】中興大學以「綠色大學社會實踐」為核心 五大USR行動落實永續願景
更新時間:2025-08-01 17:07:00 /
張貼時間:2025-08-01 14:09:23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秘書室媒體公關中心
160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淨零碳排成為關鍵議題之際,國立中興大學校長詹富智以「綠色大學社會實踐」為治校理念之一,推動2040年達成淨零校園目標,並透過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將永續專業導入社區與國際,發揮大學影響力。教育部最新一期USR計畫,中興大學五件提案全數獲選,展現其在永續發展、動物福祉、社區營造與生態復育上的堅實實踐力。
在校園能源治理方面,興大規劃於臺中校本部與南投分部建置微電網系統,提升能源韌性,實現自主減碳。而在科研端,興大是國內自然碳匯的重要智庫,深耕黃碳、綠碳與藍碳三大領域,協助政府制定碳匯方法學,並與產業合作進行固碳盤點,為臺灣邁向淨零提供實質支撐。在人才培育上,興大設立亞洲唯一的「循環經濟研究學院」,系統性培養永續專才;同時每年開設超過3千門SDGs課程,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融入學生日常學習,讓綠色思維不只是理想,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用獸醫專業跨越國界:浪愛無國界
由獸醫系副教授林荀龍主持的「浪愛無國界計畫」,是國內唯一以流程動物與動物福祉為主題的USR計畫,2019年成立全臺首座專治弱勢動物的醫療室,協助公私立收容動物進行後送醫療,至今成功治療約900隻收容動物,同時長期深耕國際動物福利領域。至今培育300位專業獸醫,絕育約9000隻流浪動物,並推動跨國絕育行動合作。以臺灣經驗協助提升他國獸醫教育與動物福祉,推動獸醫外交。
林荀龍指出,我們已兩度前往關島協助犬貓絕育,今年首次前往帛琉義診,同時多次支援越南河內農業大學的動物救援站。今年更擴大與越南生化大學獸醫系交流,並首次參與馬來西亞UPM大學的大型絕育行動。
守護歷史水脈:綠旱雙脈、興水同心
「綠旱雙脈•興水同心」以臺中市綠川與旱溪兩河流域為核心,結合藝術、文創、管理、農資、文學、圖資與歷史等領域,透過文史傳承、環境保護與公民參與,打造具人文與美學兼備的永續生活圈,「識水、親水、護水、興水、活水」為五大行動主軸,關注河川生態,也注重文化傳承與社會共融,特別是針對高齡與身心障礙者的友善參與環境設計。
計畫主持人、興大主任秘書李長晏指出,綠川與旱溪都是臺中市具有百年歷史的重要河川,但在都市化發展下,河川問題逐漸浮現,此計畫結合地方文史與河川生態保育,試圖喚起社會對河川文化的關注與責任。
用園藝療癒在地長者:園藝輔療計畫
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臨,園藝系吳振發教授推動「水尾社區園藝輔療共學計畫」,聚焦園藝與實證醫學、專業人才培育、療育空間設計與社區健康照顧模式等四大面向。團隊近三年與亞大附醫、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進行肌少症、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六項實證研究,並辦理園藝療育失智症協助員等課程,培訓119名志工與種子教師。計畫亦制定園藝療育場域設計原則與檢核表,作為農村綠場域營造指引,進一步發展在地化綠色照顧模式。
吳振發強調,計畫將學校累積的園藝輔療實證研究應用於社區,並結合地方菜園、牽罟捕魚等傳統文化,建立可持續、在地化的身心療癒空間,園藝輔療不僅改善環境,更重視長者與土地、文化的再連結。
縱貫偏鄉的醫療橋梁:健康福祉原鄉計畫
偏鄉醫療資源長期不足,「健康福祉原鄉計畫」由醫學院闕斌如副院長擔任計畫主持人,召集電資學院電機系與醫學院臨床護理所跨領域團隊,聚焦南投偏鄉部落,整合健康促進、科技醫療與產業提升,以支持部落族人生活質量並促進經濟與文化發展。
闕斌如表示,我們希望能跨系、跨院,甚至跨校合作,組成一個整合性的團隊,深入原鄉,改善健康照護落差。計畫不僅提供實地醫療服務,也建立地方衛教與健康促進模式,成為長期、永續的公共健康推進力量。
還河川自由流動:環境韌性與永續計畫
「環境韌性與永續計畫」由生科系許秋容教授主導,攜手生科系、國農學程、水保系團隊,聚焦烏溪上游的溪流復育,藉由生態監測與棲地改善,推動山林、溪流與社區三者共生共榮,是臺灣首個與公部門合作,拆除水泥護岸、恢復洪氾平原的生態復育行動。該計畫融合生態工程、地景設計與社區參與,不僅回應氣候韌性需求,也翻轉民眾對河川治理的想像。
許秋容指出,臺灣許多河川被水泥高牆禁錮,生態失衡嚴重。我們希望透過這項創舉,讓更多地方的河川能夠重獲生機,讓河流再次與人共生。
從河川到偏鄉、從流浪動物到高齡照護,中興大學以專業為根、行動為本,從地方走向國際,以創新實踐回應永續挑戰。
中興大學綠色大學社會實踐 2040淨零校園 為鄰為善永續發
在校園能源治理方面,興大規劃於臺中校本部與南投分部建置微電網系統,提升能源韌性,實現自主減碳。而在科研端,興大是國內自然碳匯的重要智庫,深耕黃碳、綠碳與藍碳三大領域,協助政府制定碳匯方法學,並與產業合作進行固碳盤點,為臺灣邁向淨零提供實質支撐。在人才培育上,興大設立亞洲唯一的「循環經濟研究學院」,系統性培養永續專才;同時每年開設超過3千門SDGs課程,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融入學生日常學習,讓綠色思維不只是理想,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用獸醫專業跨越國界:浪愛無國界
由獸醫系副教授林荀龍主持的「浪愛無國界計畫」,是國內唯一以流程動物與動物福祉為主題的USR計畫,2019年成立全臺首座專治弱勢動物的醫療室,協助公私立收容動物進行後送醫療,至今成功治療約900隻收容動物,同時長期深耕國際動物福利領域。至今培育300位專業獸醫,絕育約9000隻流浪動物,並推動跨國絕育行動合作。以臺灣經驗協助提升他國獸醫教育與動物福祉,推動獸醫外交。
林荀龍指出,我們已兩度前往關島協助犬貓絕育,今年首次前往帛琉義診,同時多次支援越南河內農業大學的動物救援站。今年更擴大與越南生化大學獸醫系交流,並首次參與馬來西亞UPM大學的大型絕育行動。
守護歷史水脈:綠旱雙脈、興水同心
「綠旱雙脈•興水同心」以臺中市綠川與旱溪兩河流域為核心,結合藝術、文創、管理、農資、文學、圖資與歷史等領域,透過文史傳承、環境保護與公民參與,打造具人文與美學兼備的永續生活圈,「識水、親水、護水、興水、活水」為五大行動主軸,關注河川生態,也注重文化傳承與社會共融,特別是針對高齡與身心障礙者的友善參與環境設計。
計畫主持人、興大主任秘書李長晏指出,綠川與旱溪都是臺中市具有百年歷史的重要河川,但在都市化發展下,河川問題逐漸浮現,此計畫結合地方文史與河川生態保育,試圖喚起社會對河川文化的關注與責任。
用園藝療癒在地長者:園藝輔療計畫
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臨,園藝系吳振發教授推動「水尾社區園藝輔療共學計畫」,聚焦園藝與實證醫學、專業人才培育、療育空間設計與社區健康照顧模式等四大面向。團隊近三年與亞大附醫、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進行肌少症、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六項實證研究,並辦理園藝療育失智症協助員等課程,培訓119名志工與種子教師。計畫亦制定園藝療育場域設計原則與檢核表,作為農村綠場域營造指引,進一步發展在地化綠色照顧模式。
吳振發強調,計畫將學校累積的園藝輔療實證研究應用於社區,並結合地方菜園、牽罟捕魚等傳統文化,建立可持續、在地化的身心療癒空間,園藝輔療不僅改善環境,更重視長者與土地、文化的再連結。
縱貫偏鄉的醫療橋梁:健康福祉原鄉計畫
偏鄉醫療資源長期不足,「健康福祉原鄉計畫」由醫學院闕斌如副院長擔任計畫主持人,召集電資學院電機系與醫學院臨床護理所跨領域團隊,聚焦南投偏鄉部落,整合健康促進、科技醫療與產業提升,以支持部落族人生活質量並促進經濟與文化發展。
闕斌如表示,我們希望能跨系、跨院,甚至跨校合作,組成一個整合性的團隊,深入原鄉,改善健康照護落差。計畫不僅提供實地醫療服務,也建立地方衛教與健康促進模式,成為長期、永續的公共健康推進力量。
還河川自由流動:環境韌性與永續計畫
「環境韌性與永續計畫」由生科系許秋容教授主導,攜手生科系、國農學程、水保系團隊,聚焦烏溪上游的溪流復育,藉由生態監測與棲地改善,推動山林、溪流與社區三者共生共榮,是臺灣首個與公部門合作,拆除水泥護岸、恢復洪氾平原的生態復育行動。該計畫融合生態工程、地景設計與社區參與,不僅回應氣候韌性需求,也翻轉民眾對河川治理的想像。
許秋容指出,臺灣許多河川被水泥高牆禁錮,生態失衡嚴重。我們希望透過這項創舉,讓更多地方的河川能夠重獲生機,讓河流再次與人共生。
從河川到偏鄉、從流浪動物到高齡照護,中興大學以專業為根、行動為本,從地方走向國際,以創新實踐回應永續挑戰。
中興大學綠色大學社會實踐 2040淨零校園 為鄰為善永續發